
据新华社11月4日报道,日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传来重大喜讯,中国在甘肃武威自主研发建造的实验性钍熔盐反应堆首次在可控条件下实现了钍燃料向铀燃料的转换。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标志着该反应堆首次投入实验性运行状态,同时也验证了中国开拓的这条全球领先技术路线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位于甘肃武威的这座实验性钍熔盐反应堆,是中国核能研究院联合多个机构和大学共同建造的,目前是全球唯一处于运行阶段的钍燃料熔盐反应堆,属于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在全球核能领域处于顶尖水平。与常见的第四代压水反应堆核电站不同,它摒弃了以水作为冷却剂、以传统铀作为燃料的方式,转而采用熔盐作为冷却剂、钍作为燃料。这一创新性的设计,犹如在核能的赛道上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为核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
从能源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一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并非产铀大国,超过一半的铀燃料和原材料依赖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核能发展的自主性和安全性。而中国却是钍矿储备大国,仅白云鄂博矿区就能产出约100万吨钍,若换算成燃料储备,足够中国使用超过6万年。钍熔盐反应堆以钍为燃料,无疑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一种新的保障,使中国在核能领域摆脱了对进口铀的过度依赖,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技术突破:从钍到铀的华丽转身
钍本身的可裂变物质不足以引发链式反应,这是钍作为核燃料面临的一大难题。然而,中国研发的这种新型反应堆,巧妙地利用其他中子源和裂变材料,将钍232转变为可引发链式反应的人工铀233。此次中国首次成功将钍转变为铀,堪称全球核能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这一技术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国科研人员长期努力和智慧结晶的结果。它不仅解决了钍作为核燃料的关键问题,还为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与传统的铀燃料相比,钍燃料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等优势,而且钍熔盐反应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排放量大幅降低,核电站周围的放射性水平远低于传统压水反应堆。这意味着,钍熔盐反应堆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更小,更符合未来能源发展的绿色、可持续理念。
此外,钍熔盐反应堆依靠高温熔盐而非水作为冷却剂,这一特性带来了诸多优势。它使得核电站的选址不再受限于大片水源,即便是在甘肃这样的内陆地区也可以建造,大大拓展了核电站的建设范围。同时,极高的安全性也是其一大亮点。即便反应堆过热,液态熔盐的自然膨胀将使得核裂变自动停止,有效避免了核事故的恶化,为核能的安全利用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历史回溯:中美核能发展的不同抉择
在这一技术领域,中国并非首创。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可运行的1000兆瓦级熔盐反应堆。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美国很快放弃了该项目的研究,转而将压水反应堆作为技术重点。这一抉择,使得美国在钍熔盐反应堆技术领域的发展停滞不前。
而新世纪到来后,中国则成为了在这一技术领域投入最大的国家。基于美国早期解密研究成果,中国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了这台目前全球唯一的钍燃料熔盐反应堆。从去年6月首次开机满负荷运行,到去年10月完成首次不停机燃料加注,再到如今实现钍燃料向铀燃料的转换,中国科研团队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如该团队在中科院会议上所说的那样:“美国将研究成果公开并等待接班人,现在我们就是那个接班人——我们掌握了文献中的每一项技术,然后更进一步。”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自信和实力,也彰显了中国在核能领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全球领跑:中国核能赢得国际认可
目前来看,中国这套钍燃料熔盐反应堆系统是全球范围内成熟度最高、最完善的熔盐反应堆,也是最接近实用化的方案。它超越了日本的富士熔盐反应堆项目和俄罗斯的FLiBe熔盐反应堆,当然也超过了美国自己的爱达荷国家实验室熔盐反应堆。在这一领域,中国已站在世界的最高点,足以让全世界所有质疑中国核能水平的人闭嘴。
中国的这一喜讯传来之际,包括《核能工程》、《工程师在线》等多家专业外国媒体纷纷发文祝贺、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这一现象表明,中国在核能领域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中国的核能发展不仅为自身能源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为全球核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小鼠肝脏谷胱甘肽正常值))
)
)
)
)


)


)
垫圈概述(聚醚pe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