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开展非遗产权保护、与微生物博弈、解构青铜密码……回应时代考题 守护文化遗产(大学生非遗创业) 99xcs.com

从针线间的法律困境,到显微镜下的生物博弈,再到人工智能驱动的历史溯源,在2025年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现场,一群年轻人正用他们的智慧与热忱,为文化遗产的存续与焕新寻找答案。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李萍萍和苏芳琪的展位吸引了不少目光。她们身着两套看似一模一样的瑶族服饰,纹样繁复,色彩夺目。然而,仔细看去,一套服饰色彩艳丽,银饰精致,针脚细密;另一套则色泽暗沉,帽檐上的盖布用回形针勉强固定,所谓的“银饰”不过是粘在海绵上的廉价仿品。

“正版的这件,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芳老师之手,而它的仿制品,在电商平台仅售169元。”作为项目《谁在收割文明的基因库?非遗相关知识产权困局下的文化保卫战—基于三省瑶绣田野调查的伦理困境与破局之道》的成员,李萍萍介绍了该项目的核心关切——非遗创新成果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面临的困境。

项目指导老师、桂林理工大学副研究员任爽痛心地说:“李素芳老师为北京冬奥会瑶族代表设计的服装,一周后便在电商平台出现仿款。非遗原创者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她道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临的严峻现实:“非遗衍生品的原创设计在网络上被迅速复制、低价倾销,严重挤压了传承人与绣娘的生存空间。”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以往传承人会将自己的原创设计送到各个村落让绣娘来绣,可如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敢再去村里收购绣品,因为大量原创设计被抄袭,前期的投入面临难以收回的风险。”

这促使这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深入湘、桂、粤三省的瑶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他们发现,侵权问题不仅损害了创新者的权益,更牵动着整个手艺人群体的生计。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每个绣娘手里,牵动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为此,团队提出了“分级授权”的破局思路。任爽阐释其核心:“我们并非反对机械化生产,而是倡导一种合理的利益反哺机制。商家通过授权合法使用非遗元素,并将其部分收益返还给传承群体,才能让文化创新可持续地活下去。”他们的目标,是助力瑶绣等非遗从“被收割的客体”,转变为能主导自身命运、有生命力的文化主体。

当桂林理工大学团队在为看得见的纹样版权奔走时,在北京科技大学的展台前,科学技术史研三学生王媛媛正带领观众潜入一个微观世界,应对一场看不见的侵蚀。她们的研究课题是“文脉守护者:全生命周期治理理论下对文物微生物病害问题的实证研究”,研究对象是已在地球上存活数十亿年的微生物。

“微生物对文物的破坏具有隐蔽性和持续性。”王媛媛解释,“它们能以文物本体为食,代谢产酸,菌丝深入内部,造成化学、物理与生物的多重损害。”她分享了团队在“南海一号”宋代沉船保护中的实战经历:这艘沉睡海底八百年的古船被打捞出水后,接触空气不到一个月,船体木材上就长出了一层白色菌斑。团队临危受命,鉴定出元凶是“腐皮镰刀菌”,并成功复配出0.5%的“K100”化学抑制剂,如今已定期在沉船现场喷淋,有效抑制了菌害。

本科学习生物技术的王媛媛,出于对文化遗产的热爱,跨专业考取了科学技术史研究生。“我们国家有非常丰富的文物资源,这套对文物微生物病害的防治体系在国内、国际均处于领先水平。”她自信地说,目前团队也在探索微生物“善”的一面,“比如找到一种能应对船体木材脱硫脱铁的菌种,或者能产生支撑性物质来加固脆弱文物的益生菌。”

技术的跨越背后,是守护文脉的使命。在吉林大学的展位,考古学专业研三学生刘一娇和她的团队,展示了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考古学家的“慧眼”。

他们的展位前摆放着各类青铜器模型。参观者只需用手机打开他们团队自主研发的“吉金识辨”小程序,对着模型拍照扫描,便能很快得到器型、断代信息和相关知识科普。这仅仅是这个小程序最“微不足道”的功能。

他们的研究项目《器以纪年、形以载道——青铜文物的断代“重诂”与数字再生》,源于一个发现:部分文博机构与专业著作中存在青铜器断代标注错误。“青铜器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现实文献’,断代错误会影响很多历史问题的研究。”刘一娇说。团队系统梳理了217部青铜器著录,分析了逾两万条数据,发现约7.5%的条目存在断代偏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来自考古学专业和人工智能专业的6名同学跨界合作。“我们构建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信息最全的青铜器数据库。”刘一娇介绍,“然后通过人工智能的细粒度图像分析,训练模型捕捉器物图像上关于年代的标志性特点进行推断。”这个首次将人工智能引入青铜器断代领域的平台,不仅能服务公众科普,更成为专业考古人员的辅助工具。“我们的后台数据显示,已获得许多考古文博从业者的实际应用,他们会用来互相验证。”

他们还致力于让“消失的珍宝”重生。团队调查清宫旧藏青铜器时,发现近半数真器已亡佚,仅存黑白线图。他们训练专用AI模型,成功将这些二维线图转化为三维立体模型。“这不仅为断代研究提供了新路径,也让社会大众能更直观地认识这些文物。”刘一娇说道。目前,“吉金识辨”程序平台已被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采用。

在“挑战杯”这场青春的学术盛会上,文化的守护者们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考题。他们用脚步丈量田野,用代码对话历史,用实验延续文明。正如任爽所言,他们的努力,不仅是为了留住过去的辉煌,更是为了“护文明生路,守匠人心火”,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找到生生不息的未来路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