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视企业“拼图人” 99xcs.com

(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朱弼瑜 通讯员 周轶潇

人才名片:

邵航,嘉兴智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硕士,深耕显微手术场景下视觉成像、智能感知及辅助决策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人才说:科创企业建设就像“拼图”,每一块拼板都要精进。

从实验室到产业:

科研初心照亮临床需求

邵航对立体视频技术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他的研究生阶段。2008年,在导师的引领下,他开始了立体视频研究,并逐步拓展到与医疗设备相结合的方向,为后续深耕埋下伏笔。

在与临床专家的技术交流中,邵航敏锐捕捉到手术显微镜与立体视频技术结合的迫切需求。他发现国内的手术显微镜市场需求巨大,但基本被国外龙头企业垄断,价格十分昂贵。“有需求就有科研和商业空间。”邵航团队成为国内首批将立体视频技术应用于显微手术成像领域的科研团队之一。2018年,邵航来到南湖区,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基于光场计算成像的外科手术三维显微仪器的研制”,致力于手术显微外视设备关键技术的攻关,逐步积累了从采集、处理到屏显的立体视频完整技术链路。为解决三维重建与画面延时的问题,提升人眼观看视频的真实感,邵航和他的团队反复调试、不断优化,终于研制出广受科研与生产领域认可的样机。

2026年,邵航创办嘉兴智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瞳科技”),同年推出超高清立体显微成像系统,成为全球头部手术显微镜企业的供应商。

2023年10月,智瞳科技的首台手术显微外视镜整机下线,实现了标志性突破——主刀医生无需再依赖传统目镜,可在更符合人体工学的舒适姿态下完成精准操作。

奋斗不止:

从技术迭代到量产攻坚

尽管突破了核心技术难关,但邵航团队面临的新课题还在不断涌现。设备的安全性是底线,而图像分辨率、影像传输时效、3D视频舒适性等都要深入研究。邵航格外重视客户反馈,根据医生提出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有医生提出,手术中希望能留存关键操作影像,团队迅速迭代,为设备新增手术影像留存功能;有医生反映,病灶尺寸、切割角度、植入空间大小等数据靠人力难以精准测量,于是团队进一步为设备加入精准数据测量功能;医生提出手术中有用语音指示机器的需求,团队又开启人机交互技术研究……

在邵航看来,从实验室科研到工厂量产,实现产业化,像是一场“拼图”,科研成果研发成功,只是拼好了第一块“拼图”。第二块“拼图”,是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稳定量产的过程。显微外视设备从科研端到生产端横亘着多重难关,邵航团队再次投入大量精力:对科研成果进行工程优化,让研发设计适配量产需求;同步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确保生产顺畅。

邵航表示,为实现关键技术的完全自主可控,公司坚持核心部件的深度自研。而企业创立之初,恰逢中国产业链升级的关键阶段——上游加工能力显著提升、原材料供应稳定高效,使产品得以快速适配落地、少走弯路。加之行业整体处于上升通道,为智瞳科技的稳步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品牌向上:

从国内突破到全球认可

近日,智瞳科技的手术显微外视设备在瑞士实现“首航”。此前,公司产品已在德国广受好评,在国内,有100多家医院采用智瞳科技的超高清低延时3D显微外视方案。

在邵航心中,打开销路、建立口碑是企业建设的第三块“拼图”。拿下这块“拼图”,一方面得益于智瞳科技的“弯道超车”策略,在与传统光学手术显微镜的竞争中,团队以“3D视频技术+光学手术显微镜”的创新结合,拿下同类产品国内首张二类创新医疗器械注册证,开辟出全新赛道,并凭借强劲研发实力处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对用户体验的深度关切也是关键。每一台设备的交付,智瞳科技都会派遣工程师随行安装,并在实际应用的初期手术中全程观测、记录设备运行数据。每年不定期开展客户巡检,根据医生反馈及时调整设备,规划下一步研发安排。

邵航把企业内部成长作为第四块“拼图”。“我们仍在积累科研成果,企业团队也在不断精进。”邵航表示,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研发生产的坚守,更离不开外部支持的助力,南湖区给企业的政策支持非常好,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而企业发展也得到了资本的青睐,目前智瞳科技已经得到多轮市场化机构投资。

截至目前,智瞳科技已初步完成产品体系构建,先后发布十余种产品,其中手术显微镜、3D数字化成像观察系统、眼科手术非接触观察装置均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及欧盟CE认证,产品在扎根国内市场的同时,已成功实现海外市场拓展。

“我们希望抓住市场机会,保持每年翻一番的成长速度。”邵航说。

扫一扫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