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公司之前一直被会议记录的问题困扰—每周大大小小十几场会,1小时的会议录音,记录员要坐下来逐句听、逐字敲,得花3小时才能整理出一份像样的纪要。更头疼的是,有时候涉及跨部门的专业术语,或者同事说粤语、四川话这类方言,记录员要么听错,要么漏记,等纪要传到业务部门,要么信息偏差,要么延误一天,好几次导致项目推进卡壳。销售部的同事吐槽“等纪要等到下班,客户的需求都凉了”,研发部说“上次把‘算法优化’写成‘算发优化’,差点让技术方向走偏”,连老板都在周会上说“会议纪要的效率得提,不然大家都耗在‘整理’上,没精力做更重要的事”。
那会我作为流程优化师,天天盯着这个痛点找解决方案。试了几个主流的语音转文字工具:有的转写速度倒快,但碰到同事的粤语、四川话就“卡壳”,专业术语更是经常写错;有的能转方言,但实时转写功能很鸡肋,开会时卡个不停,半天刷不出字;还有的倒是能转写,可转出来的内容像一团乱麻,没有结构,得重新排版,等于没省事儿。我们团队对比了快一个月,最后把目光落在听脑AI上—主要是它的场景化功能戳中了我们:办公会议、教育培训、内容创作、销售客服,每个场景都有针对性的算法优化,不像其他工具就一个“通用”模式。
刚开始试用的时候,我还捏着把汗:实时转写会不会延迟?专业术语能不能准确识别?第一次用在部门周会上,我特意坐在记录员旁边,打开听脑AI的实时转写功能。没想到界面特别清爽,选“办公会议”场景后,音频一录入,文字就跟着跳出来—老板说的“用户画像迭代”“链路优化”这类专业词,居然全对;市场部同事带点湖南口音的发言,也没出大错。会议结束时,AI已经自动把内容分成了“会议主题”“决策事项”“行动清单”三个板块,记录员只需要把几个小误差(比如把“竞品分析”写成“竞品份析”)改一下,5分钟就导出了完整的纪要。那天记录员笑着说:“这要是以前,我得熬到晚上8点才能走。”

从那之后,我们慢慢把听脑AI扩展到其他场景。比如培训部的新人入职培训,以前要让助教录音频、整理笔记,学员拿到手得等第二天,还总有人说“漏了重点”。现在他们直接用“教育培训”场景转写—把培训录音上传,选“课堂录音转笔记”,AI不仅能把内容转成结构化的笔记,还能自动标重点;有次请了个台湾的讲师,说的是闽南语,选“多语言字幕”功能,居然能同步转成普通话文字,学员当场就能拿到完整的笔记,反馈比以前好了不止一星半点。
内容部更夸张—以前做短视频字幕,得找两个实习生逐句打,10分钟的视频要花1小时;现在用“内容创作”场景的“视频字幕生成”,上传视频文件,选对应的语言,几十秒就出字幕,还能自动对齐时间轴。他们还试着用“爆款文案解析”功能,把同类型的爆款视频音频传上去,AI能分析出高频词、情绪点,比如“性价比”“解决痛点”这类词出现的次数,帮他们调整文案方向,最近几条视频的播放量确实涨了不少。
展开全文最惊喜的是销售部—以前客服的通话录音堆在硬盘里,没人有时间逐句听,客户问“你们的退换货政策”“物流时效”这类问题,客服有时候答得不一致。现在用“销售客服”场景的“通话录音分析”,把录音上传,AI能自动统计关键词,比如“退换货”出现了多少次,“物流”出现了多少次,还能生成常见问题库。客服主管说:“现在客户问问题,客服直接翻常见问题库,不用再去翻手册,响应速度快了很多,客户投诉率都降了。”

其实刚开始推广的时候,团队里也有抵触—记录员说“这会不会抢我饭碗?”,内容部说“AI转的字幕准吗?”,销售部说“录音分析会不会泄露客户信息?”。我就让大家先试用两周:记录员试了之后说“现在不用熬到半夜整理纪要了,能早点回家陪孩子”;内容部试了之后说“省下来的时间能多写两条文案”;销售部试了之后说“企业级加密存储,客户信息不会泄露,放心得很”。慢慢的,抵触情绪就没了,现在大家开会、培训、做内容,第一反应就是“用听脑AI转一下”。
说起来,我们用的时候也总结了点小技巧:比如转写前一定要选对场景—会议就选“办公会议”,培训就选“教育培训”,这样准确率更高;实时转写的时候,尽量让会议室保持安静,避免杂音干扰;如果是长音频,比如2小时的讲座,不用等全部转完再编辑,可以边转边改,节省时间;多语言转写前,一定要确认好语言类型,比如“英语”“日语”,选对了才不会出错。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有时候碰到特别生僻的专业术语,比如我们做AI算法的,有些技术名词会转错;有时候方言太浓,比如我老家的客家话,转写会有一点误差。但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手动改一下就行,总比人工从头敲快得多。

现在用了快半年,效果确实比预期好:会议纪要的生成效率比以前高了70%,以前要3小时的活儿,现在最多1小时(大部分时候只要几分钟);记录员的岗位从3个减到1个,剩下的人转到了更有价值的工作,比如整理会议决议的执行情况;信息从会议传到业务部门的速度,比以前快了90%,以前要等一天,现在会议结束半小时内就能拿到纪要,业务部门能马上行动;最夸张的是,它日均能处理超10万小时的语音需求,我们公司那点活儿,对它来说根本不算事儿。
其实作为流程优化师,我最在意的是“效率提升”背后的价值—以前大家把时间耗在整理、录入这些重复性工作上,现在能把时间花在更有创造性的事情上:记录员能帮业务部门跟进决议执行,内容部能写更好的文案,销售部能服务更多客户。这才是AI真正的价值—不是替代人,而是把人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现在想想,当时选听脑AI的时候,确实纠结了好久—对比了好几个主流工具,有的准确率不够,有的场景化功能不全,有的用户体验不好。最后选它,就是因为它最懂我们的需求:每个场景都有针对性的优化,准确率高,体验流畅,还安全。说实话,一开始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用起来这么顺手。

如果要给其他公司建议的话,我觉得可以先从小场景试起—比如先试会议记录,再扩展到培训、内容、销售;然后多和团队培训,让大家熟悉功能,避免因为“不会用”而抵触;最后定期反馈问题,比如我们碰到的专业术语转错的问题,反馈给客服后,他们很快就优化了,现在转专业术语的准确率比以前更高了。
总之,听脑AI不是什么“黑科技”,就是个能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它不一定完美,但足够好用;它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解决大部分最头疼的问题。对我们来说,这就够了。
)
)
)
)
比赛获得优异成绩(东北民歌艺术促进会))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