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侵蚀,千年古建如何留住历史印记?当前,在五台山,一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文物保护工程正在全面推进。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和数字化建模,一座座古建在虚拟世界获得“永生”。

五台山有147个石狮子,只有罗睺寺的这一对,能被确认为是唐代石雕作品。经过1400年风吹雨打,石狮子风化明显。这些年,数字技术为它们带来了“永生”的可能。一个多月前,王浩华团队进驻罗睺寺,用三维扫描仪、照相机、航拍无人机等,一点一滴描摹着院内11座古建、122尊彩塑、9通碑刻、2只石狮子和1块石雕,为它们拓印出“数字分身”。
山西文旅数字传播有限公司现场项目经理 王浩华

比较小的殿数据量大概在20—30T(照片),大一点的殿是50T左右。

王浩华告诉记者,为了能在数字世界中精准还原石雕的纹理,一尊石像,他们要拍3000多张照片。
山西文旅数字传播有限公司VR工程师 张衡

像这个叶子的结构比较复杂,所以我们要对它进行一个360度无死角的扫描,以防出现一些缺漏或者其他问题,在电脑上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

然而,数据采集才是第一步,构建完整的数字化信息数据库才是这个团队的核心目标。
山西文旅数字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超

我们要利用快速、无接触的数字化勘测手段,建立一套包含古建结构、空间关系、材质、纹理及多种分析结果的数字化信息数据库。

科技力量的深度参与,让文物保护工作迈向“毫米级”精度。前些年,我省文物部门联合浙江大学,对佛光寺的地面文物进行了数字化信息采集,并构建出了高清的三维色彩模型。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 安海

我们跟浙江大学合作,已经完成了(佛光寺)东大殿的高精度的点云可以达到毫米级的数字化采集。同时还有一些新的发现,已经做出来了佛光寺的点云数据模型。

这些年,五台山其他古建文物的“数字守护”也同步展开。
五台山文物和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韩睿杰

目前我们已完成了塔院寺彩塑壁画的数字化工作,显通寺数字化也已接近尾声。同时,我们还积极申报南山寺和碧山寺数字化保护项目,为后续的文物保护、管理、修缮、研究、利用等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数字化保护让文物信息永久“留存”,通过AR、VR等技术,让千年文物“活”起来。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 路易
让不可移动文物移动起来,走出去,进行全国甚至于全球的巡展,来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中华文明。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