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云龙主演的谍战剧一直备受好评,《风筝》和《胜算》不仅紧张刺激,还充满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地方风情。与《潜伏》类似,这些剧中大量历史人物以真实姓名出现,让观众有一种看历史纪录片的感觉。
谍战剧能够结合历史事实,这是很难得的优点,但即便是最出色的作品,也可能出现一些历史或常识性的错误,比如柳云龙未参与导演的《功勋》。
《功勋》的故事背景大约在1945年2月至8月之间,在中国东北和苏联远东地区,这段时间中有三四个月应属夏季。然而剧中,无论苏军还是日军都穿得严严实实,最后一场高桥浩与黑木茨在玉米地的追逐中,玉米田却呈现枯黄景象——实际上,这时的玉米正值灌浆期,玉米穗应带着红缨,充满生机。笔者在大兴安岭长大,深知当地夏季仅有六七八三个月,九月初已略带凉意,而玉米和大豆通常要到十月初才能成熟。
剧中人物的服装也存在明显季节错误。无论是苏联潜伏者瓦西里,还是其他人物,都穿着厚重衣物和长围巾,但瓦西里却说:“山上蚊子多,又太冷,实在受不了了!”这种场景就显得荒诞——寒冷的山里怎么会有大量蚊子呢?这其实是因为拍摄时间在冬季,而剧情设定在夏季,只好让蚊子“冒着严寒”去叮人。
此外,剧情中关于一公斤黄金的情节也显得夸张。瓦西里为了交换情报向板垣提出“一公斤黄金”的条件,分给吉野猛夫四分之一,即约二百五十克,结果大家都惊讶不已。实际上,一公斤黄金不过两三根金条,与剧中所营造的战略价值完全不符。1945年夏天,黄金价格并没有那么高,按照当时的度量衡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计算,一公斤黄金换算成美元也只是约一千一百美元左右。板垣惠子能拿出十万美元,反而显得比板垣少将拿不出三根金条更合理。
尽管存在这些小瑕疵,《功勋》仍是一部值得观看的谍战剧。剧中对东北民居、焊洋铁盆等细节的还原都非常生动,再加上一些夸张的桥段,也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对历史和当年的经济状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观众在笑过剧情荒诞之处的同时,也能从中学习历史知识和对当时物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