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年底将至,最近的各大电影颁奖礼都陆续开场,但最近几场电影盛会的评审名单一出来,却让不少观众非常意外。
有些坐在评审席上的人,自己演的戏要么口碑平平,要么连个拿得出手的奖项都没有,却要给别人的作品打分。
没拿过权威电影奖项的人,真有资格评判别人的创作吗?
新人评委惹争议
今年6月,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的消息,不少人应该都留意到了。
不是因为哪部新电影特别抢眼,而是官方公布的亚洲新人单元评委名单,成了大家议论的话题。
上影节亚新单元以 “年轻化” 为由选拔评委,张子枫董子健等年轻演员竟然也出现在评委名单里。
名单里的张子枫,大家大多有印象,小时候在《唐山大地震》里演小方登,那双含泪的眼睛让很多人记了好多年。
可这些年她的作品,像《穿过月亮的旅行》、《志愿者》,不少人看完觉得没以前那股灵气,而且演技也没突破。
同在这个单元当评委的董子健,演过《大江大河》里的杨巡,那会大家觉得这小伙子演得挺机灵。
可后来他在《蛮好的人生》里,跟孙俪搭戏却被说 “把奋斗青年演成了没精神的少爷”,拉垮了整部剧的节奏。
再看他的履历,虽然两次提名金马奖,却始终没拿奖,能让人记住的代表作也少,比起那些拿过影帝、又有幕后经验的评委,总显得差点分量。
这边争议还没平,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评委名单又引发讨论。
金晨演过《炽道》《孤注一掷》,前者是都市剧,后者虽热映,但她只是配角,戏份不算多。
翻遍官方信息,没见她拿过电影类的权威奖项,连一线演员的梯队都没进,要是说她去当舞蹈类评委,大家还觉得专业对口,可坐在电影节的评审席上,就让人觉得有些不匹配了。
还有檀健次,很多人是通过《猎罪图鉴》里的画像师认识他的,觉得这演员眼神有戏。
可他主演的电影《被我弄丢的你》,不光观众打分没到及格线,票房也没超过三千万,连偶像剧的基本口碑都没稳住。
电影圈里,评委得懂剧情、懂制作、懂表演,要是自己连电影都没演明白,怎么能看出别人作品里的门道?
反观上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委,像黄渤是金马影帝,还当过导演、监制,看作品能从演员、幕后多个角度琢磨。
咏梅深耕行业 30 年,拿过金鸡影后,《出走的决心》又让她圈了一波口碑,坐在评审席上没人质疑。
这么一对比,张子枫、金晨这些年轻演员的资历,确实让人心里没底。
同样是当评委,为啥有的人让人信服,有的人却满是争议?这些争议的背后,是不是选评委的标准出了问题呢?
评委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同届上影节主竞赛评委咏梅,不仅是金鸡奖影后,更凭《地久天长》斩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黄渤则以金马奖影帝身份立足,《斗牛》、《一出好戏》等作品横跨演员、导演多领域,奖项与作品双料加持。
行业前辈焦雄屏更不必说,多次担任戛纳、威尼斯电影节评委,自身参与制片的作品斩获国际大奖无数,每一次评审都有扎实资历支撑。
上一届上影节亚新单元评委大鹏,其执导的《缝纫机乐队》曾获长春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同为女性导演的杨荔钠,凭《春潮》入围上海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小小的我》聚焦女性困境获业内深度认可,作品厚度一目了然。
咱们平时看个电视剧、电影,都知道挑 “演得好”、“故事真” 的看,可要是当评委的人,自己演的戏没让大家认可,连个权威的电影奖项都没拿过,他们真能看出别人作品里的好坏吗?
新人单元说要 “年轻化”,这想法挺好,可年轻也得有真本事吧?总不能因为要年轻,就把标准降下来吧?
其实在娱乐圈里,年轻人当评委的例子不在少数,咱们平时看些演技类综艺,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
有些刚从爱豆转成演员的年轻人,自己演的角色还没让观众记住,就已经坐在导师席上,对着比他入行久的演员指点江山。
就像孟美岐,演的戏没几部被夸过,却敢教别人怎么把握情绪。
以前咱们知道的演员,都是先拿出好作品,有了实打实的口碑,才敢偶尔去当回评委。
可现在倒好,有些人为了快点 “提咖位”,先抢着占个评委或导师的位置,回头再补演技,这顺序完全反过来了,看着都让人着急。
更让人揪心的是,评委不专业,受委屈的还有那些认真做作品的人。
要知道以前拿奖的电影,像《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不仅票房高,街坊邻居茶余饭后都能聊几句剧情。
现在有些获奖片,观众看了直摇头,要是一直这样,那些用心写剧本、认真拍电影的人,哪还有动力接着做?
结语
观众对奖项的信任一点点减少,那些真正想做出好电影的人,会不会慢慢心灰意冷?
要是连行业里最该讲 “实力” 的地方都开始走捷径,那以后咱们还能看到像以前那样打动人心的好作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