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落地烟火的喜剧,抚平我们的精神皱纹对话导演龙飞(源自落地烟火的诗句) 99xcs.com

有人说,《走走停停》是一部离场感特别强的电影。

离场感这个词近两年才开始流行,大致意思是,“当银幕上的最后一个画面结束,影院里的灯光再次亮起,观众依然沉浸在电影表达的情绪里,久久无法走出去。”《长津湖》《万里归途》《流浪地球2》等宏大叙事的电影都曾被盛赞,是促发了离场感的阀门。

但对于《走走停停》来说,它的离场感细腻且轻盈,或许每位观众的观影感悟都不尽相同。电影关于北漂青年,也关于东亚家庭,甚至关于女性力量,每个人都能从吴迪一家人的普通生活里窥视到自己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斑驳身影。

尤其电影推进过程中的几处反转设计,让看电影的人在惊喜之外,更切身体会到了什么是笑着流出眼泪。骨朵询问了导演龙飞,“让观众笑更难还是哭更难?”他回答,“其实都不容易。”

但是,《走走停停》都做到了。

为什么选择他们?

龙飞第一次看到《走走停停》剧本的时候,还只有一个大体的初稿,但初稿的结构就已经吸引到他。

“用纪录片的形式当作切入口,来讲一个大龄青年返乡后的生活,这就意味着一部电影里既要呈现吴迪本身的生活,又要有冯柳柳的纪录片镜头,还穿插了吴迪执导的戏中戏。这种三条线并行的结构,对我来说很有新意。”

另一方面,龙飞认为编剧没有将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刻画地特别脸谱化、套路化。例如江美玲,吴迪母亲这个角色,既接地气又高于生活,虽然不符合观众对传统中国母亲的刻板印象,但看完电影的观众又会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一位母亲。

“我们当时考虑了很长时间到底要找谁来演江美玲,后来制片人给我们推荐了岳红老师。”龙飞先是和岳红在线上聊了几次,每次岳红聊到自己喜欢的那几场戏的时候都会哽咽。而在岳红的情绪带动下,和她聊的人也会不自觉地跟着泪目,这样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尤为难得。

但另一方面,岳红本人的性格却十分爽朗。以至于有些时候,电影里吴迪母亲的那些大笑,会让龙飞分不清到底是岳红老师在笑,还是她扮演的江美玲在笑。“不过,她的开朗放到江美玲身上又非常合适。所以,我们能邀请到岳红老师出演江美玲,挺幸运的。”

除了饰演母亲的岳红之外,饰演吴迪妹妹的金靖也是经由制片人推荐。“我对金靖的大部分印象来自于综艺,觉得她很鬼马。后来,我想起了她在《我在他乡挺好的》里演了一个打工族,最后自杀了。金靖在那部剧的表演就特别的收着,特别写实。我觉得人都是多面性的,演员更是如此,便试着和她聊了一下。”

那天,金靖刚刚结束另一部戏的拍摄工作,穿得很随意,看起来也有些疲惫。不管龙飞问她什么问题,金靖都表现得十分冷静,甚至中途有过好几次冷场。

“但我突然就觉得,其实吴双就该是这样的性格。后来事实也证明,金靖是一个特别聪明、有悟性的演员,可以在短时间内用各种小细节和微表情赋予了角色生命,并吸引到观众。金靖的表演很真实、丰满。剪片子的时候,她的很多表演细节我都不舍得剪,尽量全部放到电影里。”

而能敲定胡歌出演吴迪,龙飞比较意外,他觉得胡歌也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因为《走走停停》并非胡歌首次饰演编剧这一职业。他一开始以为胡歌应该不会来。结果没想到,试着把剧本给胡歌递过去以后,胡歌就接了,而且很喜欢这个剧本。

“后来我的理解是,影片中吴迪面对自己暂停的事业做出的选择,是另一种极端,有着全新的尝试。同样的人生,可以在不同的作品里体验两次不同的走向和选择,所以对他来说,饰演吴迪也是对演员韧性的挑战。而他有兴趣来接受这个挑战。”

演员与角色的高适配让《走走停停》变得更加灵动,除了岳红、金靖和胡歌,高圆圆、周野芒、刘钧等演员也在电影里贡献了相当自然的演技。与其说这是吴迪一个人的生活写照,不如说这是一部通过吴迪展开的群像故事,而故事的核心正是“生活”。

看喜剧也可以哭出来

与此同时,龙飞希望《走走停停》可以呈现一种生活化的真实,这里的真实并不等同于写实电影的那种真实,更不是纪录片式的真实,而是一种细致的真实感。

“那些角色就生活在观众周围,观众可以理解角色的行为,但角色产生的笑料又可以让观众意想不到。”龙飞解释,因为电影虽然有很明显的喜剧设置,角色的处事逻辑却都是遵循生活而来,然后他们再在基础之上去做一些适当的夸张。

包括演员在拍摄现场有不少现挂的内容,其中让龙飞印象最深刻的现挂是吴迪再次在超市看见按摩椅的那场戏。原剧本里吴迪没买按摩椅,推着手推车默默离开,但是突然思绪万千,忍不住找了一个无人的角落默默抽泣。

“当时胡歌问我,他到底哭不哭?我说可以不哭,稍微克制一点。胡歌就说,那他想去按摩椅上坐一坐。”相比于情绪外放的崩溃抽泣,这场戏如今的处理方式让吴迪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像我们平时在生活里可以遇到的普通人。

将电影的取景地选在川渝,则与龙飞是重庆人有一定的关系。本来最初的取景地想定在海边城市,这样吴迪从北京回到家乡的落差,便能首先从两种不同的城市景别上得到体现。

“但大家都觉得,既然吴迪是返乡,那么他讲方言或许会让整部戏更加落地和接地气。而我自己就是重庆人,对川渝方言比较熟悉,如果让演员去说东北话,我无法把控他们说得准不准确。另外,四川话也算是全国观众都能够接受的一种方言。”

不过龙飞也有刻意弱化电影里的地域特色。毕竟提到川渝,不是重庆就是成都,一年有几百个剧组都在这两个城市取景,大家对川渝太熟悉了。龙飞故意将《走走停停》的取景地选在内江,一个比较模糊的西南区域小城市,这样就不会让观众一眼就认出这是重庆或是成都。

电影的拍摄周期大概是40多天,整体拍摄氛围也如电影大多数时候的氛围一样轻松愉悦。吴迪一家四口凑在一起就像真正的一家人,欢声笑语不断。 有些不知情的观众曾误以为《走走停停》是一部催泪的文艺片,但龙飞很肯定,这是一部喜剧,或者说轻喜剧,生活流喜剧。

“我不是一个很会搞笑或者很会煽情的导演,我只是一直有一个目标,想要把电影做出真实感。只有把真实感做出来了,观众才会有代入,有共鸣。”龙飞在跟演员进行前期沟通的时候,也告诉过他们不要把这部电影当成一部喜剧去演,就当成一部正剧去演,让自己真实地生活在电影,在保证真实感的同时,再去设计笑料。

最终结果也如龙飞所愿,真实感化作了口碑基石,《走走停停》不仅在豆瓣拿下7.9分的高分,豆瓣短评里最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共鸣”。无论是笑点还是泪点,这部电影都在尽力克制,却也因此愈发能打动人。

创作要“走走”,不要“停停”

《走走停停》的编剧黄佳是龙飞读研期间的同班同学,在《走走停停》之前,他们已经合作过两部作品。其中,《睡沙发的人》曾入围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节,那一次,就有看过《睡沙发的人》的观众评价:龙飞和黄佳擅长用简单、朴实、诙谐又不乏温情的方式,讲出一个平凡普通又引人回味的故事。

还有一些观众在观影之后给《走走停停》贴上了“日式风格”的标签,因为注重情感描写,也注重生活的质感和细节,更关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

龙飞告诉骨朵,他和编剧确实受到了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的影响,因为在东亚的文化系统里,这两位导演都是特别会拍生活流影片的导演。同时,他也提到了中国台湾的侯孝贤导演、杨德昌导演,他们的电影作品也对龙飞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作为新人导演,龙飞需要在有限的中小成本的预算内,拍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故事。基于这个大前提,龙飞认为生活流故事更易于把控,也更有机会获得观众的喜欢,其他科幻大片一类的电影类型并不适合当下的他。

“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的确立我的导演风格,未来肯定会积极尝试除生活流以外的其他类型电影。我觉得导演风格不能太过于重复,一旦过于重复,观众就会形成一种套路,对你的电影存在固定的心理预期,从而失去新鲜感。”当然,今后再有好的生活流剧本,他也不会拒绝尝试。

尽管《走走停停》涵盖了北漂归乡、中年焦虑、银发情感等诸多社会议题,但不同于一些鸡汤文学,这部电影并没有让观众产生一种被电影教育了的不良感受。用观众的话来说,《走走停停》没有“爹味”。

龙飞将观众的清新体验归功于编剧,“这个剧本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让观众猜到后面的那些东西,每一步都走在观众的意料之外。”就像电影最后的结局和彩蛋被设置得极为巧妙,不上价值也不强行圆满。

事实上,在现实的“走走停停”里,每一个“吴迪”都不得不面临生活的无奈,但也不得不学会与自己和解,依然要生活下去、生存下去。

电影名《走走停停》,既是这整部电影的本质,也是生活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