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村长李锐已从湖南卫视离职和月亮姐姐官宣离开少儿频道两个话题接连冲上热搜,不少观众看到消息时都愣了一下这两位陪伴自己多年的主持人,怎么突然就换了职业方向?
大家对李锐的印象,多半还停留在《爸爸去哪儿》里那个温和的“村长”身上,1998年,李锐敲开了湖南电视台的大门,早期主持《晚间新闻》《商界惊奇》这些节目,在湖南本地已经小有名气。
但真正让他被全国观众记住的,还是《爸爸去哪儿》里的“村长”角色,听到他离开湖南卫视的消息,我第一反应也是“挺舍不得的”,毕竟这个角色承载了不少人的童年回忆。
本来想单说李锐的转型就够有代表性了,但后来发现月亮姐姐的选择同样值得说道,她在央视少儿频道待了二十多年,《七巧板》《大风车》这些节目,几乎是陪着几代人长大的。
这次她不是彻底离开央视体系,而是以主理人的身份加入“央视频月亮姐姐工作室”,这种平行转岗的方式,更像是传统媒体在融合过程中给主持人开辟的新出口。
这两个人的选择,其实正好戳中了主持行业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没有谁能在一个平台、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铁打的平台,流水的兵,这句话放在主持行业里,怕是最有体会。
除了李锐和月亮姐姐,这些年不少主持人离开老东家后,都走出了不一样的路。
先说平台内部转岗的,比如之前因“懂小姐”被大家认识的刘烨,2023年告别湖南卫视后,没走太远,转头加入了芒果超媒旗下的小芒电商,现在是总经理助理兼初曦工作室负责人。
更有意思的是,她还去参加了《花儿与少年6》,刘烨在花少一个人出去玩的话题还火了一阵。
如此看来,这种在原有体系内调整的方式,能最大程度利用之前积累的资源,风险确实小很多,除了在原有体系内调整,主持人跨平台流动也不算新鲜事。
早年朱丹在浙江卫视靠《我爱记歌词》走红,后来离开老东家签约湖南卫视,还主持了《中国最强音》;近几年冯禧合约到期后离开湖南卫视,转而去了深圳卫视做主持人,参与了《大湾区旅行者》。
但这两位的路径有点像,都是一开始势头很猛,换了平台后却没拿出太亮眼的成绩,可能跨平台不仅需要能力,还得看和新平台的“适配度”吧,还有些主持人干脆跳出主持圈,选择跨界创业。
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2015年离开央视后,一头扎进了创投圈,现在是紫牛基金的创始合伙人;王凯则打造了“凯叔讲故事”这个IP,在儿童音频领域做得风生水起。
北京卫视前主持人栗坤更厉害,离职后当起了影视出品人,参与了《外太空的莫扎特》这些作品,2025年还带着团队加入阿里大文娱,成立了耐飞视界工作室。
毫无疑问,这种转型难度最大,得有足够的眼光和能力,不然很容易栽跟头,当然,也有主持人选择做“自由艺人”,不绑定单一平台。
前央视主持人李思思就是这样,离职前她还试过同时当《衣尚中国》的主持人和制片人,本来想靠这个突破一下,但节目效果不太理想,现在想来,这或许为她后来的离开埋下了伏笔。
如今她一边运营社交账号做“知识型带货”,圈了超千万粉丝;一边接线下商演、公益主持,2024年还去了综艺《这是我的岛》。
湖南卫视前主持人梁田也差不多,演话剧、上恋爱综艺,还在小红书和粉丝直播互动,路子走得很宽。
但搞不清的是,没了平台光环,他们能靠自己撑多久,毕竟现在行业竞争这么激烈,为什么越来越多主持人选择离开?其实从大环境里能看出些门道。
现在综艺类型越来越多,“去主持人化”成了常态,除了大型晚会,很少有节目需要主持人全程在场。
就算是何炅、谢娜这样的头部主持人,也常以嘉宾身份参加节目,中腰部主持人的空间自然被压缩。
更何况很多平台都在推“年轻化”战略,像湖南卫视新签的陈怡多、廖雨苇这些新人,经常在大型项目里露脸,“高龄”主持人遇到晋升天花板,无奈之下只能另寻出路。
而且现在平台对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严,不能随便接商演,社交平台发言也得小心。
之前湖南卫视就规范过主持人兼职带货、打广告的行为,要求他们专注本职,不少主持人只能清空小红书、闲鱼的账号。
一边是传统媒体的束缚,一边是新媒体的广阔天地,有经验、有知名度的主持人,自然会倾向于后者,毕竟在新媒体平台,他们能自由创作,还能通过直播带货、知识付费赚钱,何乐而不为?
李锐和月亮姐姐的选择,不只是他们个人的职业转向,更像是主持行业的一个缩影,这些转型案例,给其他主持人提供了参考,也让大家看到,主持行业的流动性会越来越强。
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李锐”“月亮姐姐”走上新赛道,而他们的故事,也会继续折射出这个行业的变迁。
)

)
)
)
)
)
)
(ysl圆管水蜜桃味几号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