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分享的是:2025智能眼镜行业深度报告:AI、AR眼镜多点开花,传统眼镜赛道的蝶变
报告共计:46页
智能眼镜行业迎爆发期:AI/AR眼镜走进日常,传统眼镜赛道焕新
如今,智能眼镜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道具。随着AI技术的普及和AR光学方案的突破,兼具“智能穿戴”与“传统眼镜升级”双重属性的AI、AR眼镜正快速走进大众生活,不仅催生了Meta RayBan这样的现象级产品,也让传统眼镜行业迎来从镜片到渠道的全面蝶变。
AI眼镜爆火:Meta带飞行业,玩家扎堆入局
智能眼镜的爆发,从一款产品开始——Meta与雷朋合作的RayBan Meta AI眼镜。这款重量仅48克、外观和普通雷朋眼镜无异的产品,凭借新增的直播、AI交互功能,成了2024年消费电子领域的“爆款”。数据显示,2024年RayBan Meta销量达142万台,2025年第一季度销量60万台,同比增幅超过200%。在欧洲、中东、非洲地区的雷朋专卖店中,60%的门店里,这款智能眼镜都是销量最高的产品。
RayBan Meta的成功,让行业看到了智能眼镜的潜力。广义上的AI眼镜分为“不带显示”和“带显示(即AR眼镜)”两类,前者集成了音频、摄像、AI交互功能,后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文字、图像显示,能实现导航、观影等更多场景。如今,国内外企业正扎堆涌入这条赛道:国内的雷鸟创新推出了仅39克的AI拍摄眼镜V3,支持4K拍照和多模态AI交互;百度、小米、三星等大厂也计划在2025年推出自家AI眼镜;就连传统手机品牌魅族,也通过星纪魅族集团布局“手机+XR+智能汽车”生态,推出了StarV系列AR眼镜。
根据行业统计,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不含普通音频眼镜)约152万台,同比增长533%;预计2025年销量将突破550万台,到2030年可能达到9000万台——短短六年间,行业规模有望增长近60倍。
AR眼镜攻坚技术:从“厚重”到“轻薄”,指向日常佩戴
如果说AI眼镜解决了“智能交互”的问题,AR眼镜则在攻克“显示体验”的难关。相较于AI眼镜,AR眼镜的核心突破是增加了“增强现实”功能,用户既能看到现实世界,又能叠加虚拟信息,比如导航路线直接“投”在眼前,会议内容实时显示在视野里。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光学和显示技术的迭代。
早期AR眼镜多采用Birdbath光学方案,这种方案成本低、显示清晰,适合室内观影、办公,比如雷鸟Air3S、Xreal One等主流产品都用它,2024年国内AR设备市场中,Birdbath方案占比超过80%。但它也有缺点——镜片偏厚、重量较重,不太适合长时间日常佩戴。
现在,更轻薄的“光波导”方案正在成为新方向。这种技术能让AR眼镜像普通眼镜一样轻便,透光率更高,还能避免遮挡视线。国内品牌中,影目科技(INMO)专注阵列光波导技术,推出的INMO Air3眼镜分辨率达1080P;雷鸟创新的X3 Pro则采用衍射光波导+Micro LED显示,重量仅76克,还支持近视镜片全贴合,解决了近视人群的佩戴难题。国际巨头Meta也在2024年推出了AR眼镜原型机Orion,用碳化硅光波导实现了70度宽视场角,重量控制在98克,虽然目前成本高达1万美元,但已指明了“日常化”的方向——Meta计划到2030年将其价格降至1500美元左右。
显示技术也在同步升级。目前AR眼镜常用的Micro OLED屏幕,响应快、功耗低;而更先进的Micro LED屏幕,亮度更高、寿命更长,只是成本还较高。未来,“光波导+Micro LED”的组合,有望让AR眼镜真正实现“轻薄、清晰、长续航”的目标。
国内玩家各显神通:技术、渠道双管齐下
在智能眼镜赛道上,国内企业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既有专注技术突破的专业玩家,也有跨界布局的巨头,各自走出了不同的路线。
雷鸟创新背靠李东生,在AI和AR两条路线上同时发力:AI眼镜V3主打轻便和影像,AR眼镜X3 Pro则攻坚光波导技术,还推出了近视全贴合方案,解决了“智能眼镜不能配近视镜”的痛点。Xreal(原Nreal)则从一开始就瞄准全球市场,通过和韩国LGU+、美国Verizon等运营商合作快速打开市场,近期还和谷歌联合研发AR眼镜,聚焦“空间计算”功能。
Rokid则凭借爆款产品打开知名度,2024年推出的Rokid Glasses重量仅49克,售价2499元,是目前性价比很高的光波导AR眼镜,还和蓝思科技合作优化生产,提升镜片抗摔性和透光率。星纪魅族则依托吉利的资源,将AR眼镜融入“汽车+手机”生态,其StarV Air2眼镜重量仅44克,能作为汽车导航、会议提词器使用。影目科技则聚焦垂类,比如INMO GO2眼镜主打实时翻译,支持40种语言在线翻译和90种口音识别,精准切入商务、旅游场景。
这些国内玩家的共同特点是: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先通过成熟技术满足当下需求,再逐步迭代——比如先做轻便的AI眼镜,再攻克AR的光学难题;先覆盖大众市场,再拓展高端场景,这种“渐进式”路线也让智能眼镜的普及速度更快。
智能浪潮重塑传统眼镜:镜片升级、渠道联动
智能眼镜的爆发,不仅是“新设备”的诞生,更在重塑已有百年历史的传统眼镜行业。无论是中游的镜片制造,还是下游的销售渠道,都在这场智能浪潮中迎来新机会。
传统眼镜的核心是“视力矫正”,而智能眼镜则要求镜片“更优、更专”。一方面,智能眼镜客单价更高,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镜片买单,比如高折射率镜片(更轻薄)、防蓝光镜片(保护眼睛)的需求在增长——2024年国内1.67及以上折射率镜片占比同比提升2.2%,功能镜片销售额占比接近50%。另一方面,AR眼镜的“近视解决方案”还催生了新需求,比如雷鸟X3 Pro的全贴合近视镜片,对厚度、精度要求更高,单价也更贵,这让镜片企业有了新的增长点。
在镜片制造领域,国内企业正在加速“进口替代”。过去,依视路、蔡司等国际品牌占据主导,但康耐特光学、明月镜片等国内企业通过技术突破,逐渐在高折、功能镜片领域追上。康耐特光学不仅为国际品牌代工,还发力自主品牌,2024年功能镜片收入同比增长32.4%;明月镜片则推出了近视防控的“轻松控”系列,还在积极布局智能眼镜镜片,依托覆盖的4万家终端门店,有望快速对接市场需求。
线下渠道也没有被智能浪潮抛弃,反而成了关键环节。虽然电商发展迅速,但眼镜销售离不开验光、验配等专业服务——2024年全球眼镜销售中,线下眼镜店占比76.2%,中国更是高达81.8%。现在,智能眼镜品牌和线下渠道的合作成了新趋势:Meta和雷朋合作,利用雷朋的线下门店引流;雷鸟创新和博士眼镜合作,在100多家眼镜店设立智能眼镜专柜,提供验配服务;Rokid则和暴龙眼镜合作,优化产品设计。这种“智能眼镜玩家+传统渠道”的模式,既解决了智能眼镜的“最后一公里”服务问题,也让传统眼镜店有了新的增长点。
从AI眼镜的“交互革命”,到AR眼镜的“显示突破”,再到传统眼镜行业的“智能升级”,智能眼镜赛道正在经历从“概念”到“落地”的关键转折。未来,它可能既像手机一样成为“智能中枢”,又像普通眼镜一样成为“日常必备”——而这场蝶变,才刚刚开始。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46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
)
)
)
(哪些人不适合做皮秒))
(私密线雕有哪些种类))
)

(下巴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