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0号,平遥电影展的最后一天,空气里飘着拆东西的叮叮当当。我溜达着往电影宫走,红毯已经卷成一个大卷,工人们正把宣传板一块块搬上车——几天的热闹像潮水一样,正悄悄退去。
路上有人拉住我问:“今晚还有红毯吗?能见到明星不?”我揉揉没睡醒的眼睛脱口而出:“没啦,今晚只剩电影了。”
作者:任诞
排版:李沛蓉
责编:万年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说完自己都愣住了。这些天被红毯闪光灯、明星签名会和连轴转的观影塞得满满当当,突然一句“只剩电影”听起来有点小失落,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回归电影最纯粹的样子嘛!繁华落幕,银幕亮起,那些真正打动我们的光影瞬间,才开始在心底悄悄发芽。
听影迷说平遥是贾科长的“痛城”,作为一个南方人,我觉得这个形容简直不能更贴切!第一天到平遥,从怀旧感拉满的火车站,到热情大叔蹬的三轮车,再到耳边飘来的山西方言,瞬间穿越进贾科长电影里的北方小城。就在这样的古城里,居然藏着个“电影宫”!
第一次听到“宫”这个字觉得特别酷——在人人抱着手机刷短视频的年代,在这个黄土飞扬的小城里,还有人把看电影当成这么郑重的事。天南地北的影迷风尘仆仆赶来,就像赴一场光影的约会,给平凡生活加点浪漫的料。
除了室内影厅,平遥还有个超酷的露天影院“站台”!夜幕降临,1500个座位坐得满满当当,晚风裹着窃窃私语,银幕的光打在每个人脸上。最妙的是,放电影时总有神奇插曲:银幕上爱豆唱跳正嗨,台下传来几声狗叫;演到紧张凶杀案,消防车闪着红蓝灯呼啸而过......这些现实世界的音效时不时乱入,打破电影的魔咒,却又意外地成了最特别的背景音。
这几天我暴走了16部电影,最爱的几部居然都是女导演作品!尹佳恩导演的《世界的主人》太戳我了,把性侵受害者的真实状态拍得举重若轻。女主珠仁(和“主人”谐音)不是苦情受害者,她会崩溃也会调皮,就像身边活生生的女孩。那些匿名小纸条的设定绝了,把紧张感拉满!女性互助的段落特别温暖,不同年龄的受害者一起劳作出主意,看得人眼眶发热。
新加坡导演陈思攸的《核》超级生猛!少女们用黑社会那套反抗学校规训,拜把子唱江湖歌,把“耻礼勤孝”讽刺得淋漓尽致。虽然最后反抗失败了,但那种脆生生的愤怒特别动人。郑凯心的表演帅炸了,又别扭又成熟,拿下最佳女演员实至名归!
齐炎焱导演的《浪花儿》记录了两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工资刚够交房租却还揣着梦想的样子太真实了!虽然片子深度稍欠,但能捕捉到当下年轻人的迷茫就很有价值。
每次来电影节都像给世界观做次大保健!在算法把我们关进信息茧房的年代,电影带我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坐在黑漆漆的影厅里,跟着镜头看别人怎么生活、怎么爱、怎么挣扎,散场后还会忍不住去查背后的历史——这才是对抗精神内耗的正确姿势啊!
《父影之下》把尼日利亚的政治动荡拍成了一首父子散文诗。买雪糕的犹豫、海边的对话,把沉重历史融进亲情温度里,鼻血的意象绝了!
《迷失之地》看得人心疼,缅甸导演拍的罗兴亚姐弟偷渡故事,小演员演得浑然天成。孩子们用游戏面对苦难的天真,和现实的残酷形成揪心对比。
《密探》是首映单元我的最爱!开头可能会懵,但坚持看下去会超爽!1977年巴西的魔幻现实,狂欢节死亡数字疯涨、断腿乱飞,用癫狂的剪辑把你拽进那个混乱年代,就算不懂历史也能被震住。
郑旭松的《劳途归巢》记录重庆青年在酒厂和家庭间的奔波。映后有位观众说得特到位:“在矫情故事片里,这样的纪录片简直是降维打击!”镜头直面工厂裁员、养老育儿压力,但父女嬉闹、工友调侃的温情瞬间又让人暖到心里。就是导演非要强调“返乡潮”主题,和片子本身有点割裂。
张中臣的《你的眼睛比太阳明亮》拿下最佳导演,用儿童视角讲农村重男轻女、拐卖妇女的现实。石像、破棚布、幽灵雨衣这些意象太仙了,营造出梦核般的氛围!就是小演员的服装做旧感太明显,偶尔让人出戏。
最燃的还是颁奖夜!霍猛、毕赣、蔡尚君三位导演并肩举起“年度影人”时,灯光打在他们脸上,像一场安静的电影人聚会。
贾樟柯和张律给87岁的金东虎先生颁“海外贡献荣誉”时,掌声像潮水般涌起。年轻导演们哽咽着感谢同行,因热爱相聚的人啊,在银幕光束下完成了一次次确认。这夜的欢呼特别真实,让人重新相信电影的光。就像张中臣说的:“希望我们保持站立,握紧拳头,不要被大风刮倒。”
浮夸、荒诞又无趣的续作
有人就有危险:威尼斯《又见炊烟》导演李蔚然专访
平遥Day4-6:惊现最高奖,谁动了总统的蛋糕?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