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里黛玉,这位印度影坛的传奇人物,她的经历真像一部活生生的励志片,从底层起步,一步步爬到顶峰,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她原名斯里德维·卡普尔,1963年8月13日生在泰米尔纳德邦锡瓦卡西附近的一个小村子。
家里是泰卢固语家庭,爸爸是当地律师,妈妈来自安得拉邦提鲁帕蒂那边。父母都不是啥大人物,爸爸忙着打官司,妈妈管家务,日子过得普普通通。她还有个姐姐和两个继兄弟,从小环境就没啥特别优越的地方。
希里黛玉小时候就展现出对演戏的兴趣,四岁那年,1967年,就在泰米尔电影《坎丹·卡鲁奈》里露脸了,当个小角色起步。
那时候南印电影圈子还挺活跃,她很快就接了不少童星活儿,比如1969年的《图奈万》,1971年的《巴布》,还有1972年的《巴迪·潘图鲁》和《巴拉·巴拉塔姆》。
这些片子让她在南印小有名气,1971年她在马拉雅拉姆电影《普姆帕塔》里的表现,还拿了喀拉拉邦电影奖的最佳童星奖。她的起步不算容易,毕竟家里没啥后台,全靠自己一步步积累。
转眼到十三岁,1976年,她开始演成人角色,第一部是泰米尔片《蒙德鲁·穆迪楚》,跟卡马尔·哈桑和拉吉尼坎特合作。
这帮她打开了南印电影的大门。她在泰米尔、泰卢固、马拉雅拉姆和卡纳达语电影里都混得风生水起,拍了将近两百部南印片子。
1977年的《16岁少女》让她成名,那部片子票房不错,她演的乡村女孩形象深入人心。接着1978年的《西加普·罗贾卡尔》和《帕达海拉·瓦亚苏》,1980年的《瓦鲁马因·尼拉姆·西瓦普》,1981年的《梅恩杜姆·科基拉》和《普雷马比舍卡姆》,1982年的《瓦兹韦·马亚姆》和《蒙德拉姆·皮莱》。
这些片子不光让她赚了钱,还拿了不少奖,比如1981年凭《梅恩杜姆·科基拉》拿了泰米尔语电影的Filmfare最佳女演员奖,1982年凭《蒙德拉姆·皮莱》拿了泰米尔纳德邦电影奖的最佳女演员。
她的戏路宽,能演各种类型,从乡村剧到都市片,从歌舞到剧情,都拿捏得准。在泰卢固电影里,她跟阿基内尼·纳格斯瓦拉·拉奥、克里希纳、奇兰吉维和纳加朱纳这些大咖搭档,拍了95部片子,1991年凭《克沙纳·克沙纳姆》拿了泰卢固语Filmfare最佳女演员和南迪奖最佳女演员。
卡纳达语方面,1974年童星时就演了《巴克塔·库姆巴拉》,成年后1978年的《普里亚》是她的代表作。
马拉雅拉姆语从1969年的《库马拉·桑巴瓦姆》起步,1976年的《图拉瓦沙姆》和《库塔武姆·希克沙尤姆》是她的成年角色。这些经历让她在南印站稳脚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1983年,她北上进军宝莱坞,第一部主角片是《希马特瓦拉》,跟杰滕德拉合作,票房大爆。这让她一炮而红,成了北方观众的宠儿。
接着1983年的《马瓦利》和《正义·乔杜里》,1984年的《托法》和《马克萨德》,1985年的《马斯特吉》,1986年的《卡尔马》,1987年的《印度先生》,1988年的《瓦克特·基·阿瓦兹》,1989年的《昌德尼》。这些片子让她成为宝莱坞的票房女王,尤其《印度先生》里她演的记者,角色生动,片子成了经典。
她的演技也得到认可,1983年的《萨德马》让她拿了Filmfare最佳女演员提名,1986年的《纳吉纳》,1989年的《查尔巴兹》双胞胎角色让她拿了Filmfare最佳女演员奖,1991年的《拉姆赫》又拿了一个Filmfare最佳女演员,1992年的《库达·加瓦》,1993年的《古姆拉》,1994年的《拉德拉》,1997年的《朱达伊》。这些奖项证明了她不光靠脸蛋,还靠实力。
八十年代,她是印度娱乐圈收入最高的女人,1987年《印度先生》片酬110万卢比,1989年《昌德尼》150万卢比,比很多男星还高。她拍了超过300部电影,横跨五个语言,影响了好几代人。2013年,她还拿了印度第四高平民奖莲花士勋章。
现在说说她的出身背景,这点在印度社会特别敏感。希里黛玉家是纳伊杜姓氏,属于卡普社区,这个社区传统上被归到首陀罗种姓,在印度种姓体系里算底层。首陀罗主要是劳工阶层,社会地位不高,历史上受歧视多。
她的父母也没啥高种姓血统,爸爸是律师,但家族世代在南印乡村,生活方式跟上层没啥交集。
印度种姓制度根深蒂固,低种姓想往上爬,难上加难,通常得通过教育、经济或婚姻来慢慢改变。但希里黛玉靠演艺事业发了家,收入高了,名气大了,自然接触到上层圈子。
她开始学一些高种姓的习俗,比如学梵文短语,参加寺庙活动,吃素食,调整生活方式。这些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事业发展慢慢来的。人们注意到她的肤色白皙,气质优雅,本来就有点像上层人,加上她努力融入,社会地位就逐步提升了。
这在印度叫“梵化”,也就是低种姓采用婆罗门那种文化模式来抬高自己。婆罗门是种姓顶层,强调知识、仪式和纯净生活。希里黛玉的转变让很多人羡慕,因为在印度,种姓壁垒厚,低种姓直接跳到婆罗门级别,罕见得很。
关键转折是她的婚姻。1996年6月2日,她嫁给了制片人博尼·卡普尔。博尼来自旁遮普卡特里社区,这个社区传统上属于刹帝利种姓,刹帝利是战士阶层,仅次于婆罗门,地位高。
博尼家里是宝莱坞的卡普尔家族,有钱有势。他之前结过婚,有两个孩子,阿琼和安舒拉,但跟希里黛玉的关系是从1996年《贝查拉先生》片场开始的。希里黛玉起初没理他半年,因为他有家室,但后来同意了。
这桩婚事直接把她拉进高种姓家庭,她开始过婆罗门式的生活,家里设神龛,每天祈祷,吃素,参加上层社交。印度媒体报道过她的转变,低种姓群体把她当榜样,觉得这证明了努力就能翻身。
但也有人批评,说这强化了种姓偏见,因为她靠婚姻和财富才“升级”。不管怎样,她的例子羡煞了不少印度人,尤其是底层民众,觉得这给了希望,虽然现实中复制难。
婚后,希里黛玉把重心转到家庭。1997年3月6日,长女詹维出生,2000年11月5日,次女库希出生。两个女儿后来也进了娱乐圈,詹维演了不少片子。
希里黛玉暂停了大银幕工作,但2004到2005年演了电视喜剧《马利尼·伊耶尔》。她这个阶段低调了点,但影响力还在。
2012年,她复出演《英语·维英语》,演个学英语的家庭主妇,片子大获好评,拿了Filmfare最佳女演员提名,还提名国家电影奖。这部片子让她重回聚光灯,证明她宝刀未老。
2015年,她回南印演泰米尔片《普利》,2017年演《妈妈》,这是她的第300部电影,演技炸裂,2018年她凭这部片子追授国家电影奖最佳女演员。2018年,她还客串了《零》。
可惜,好景不长。2018年2月24日,她在迪拜朱美拉酋长塔酒店参加侄子莫希特·马尔瓦的婚礼后,意外溺亡在浴缸里,年仅54岁。
她跟女儿库希去参加婚礼,本来打算购物给詹维过21岁生日,丈夫博尼·卡普尔那天飞过去见她,两人聊了会儿,她去洗澡准备吃饭,结果博尼发现她没反应。
尸检显示肺里有水,体内有酒精痕迹,警方确认是意外溺水。起初报道说是心脏骤停,但调查澄清了。她的遗体2月27日运回孟买,2月28日在维尔帕勒火葬场举行葬礼,裹着印度国旗,鸣枪致敬,成千上万人涌上街头悼念。
总统拉姆·纳特·科温德和总理纳伦德拉·莫迪都发文哀悼,整个印度都沉浸在悲伤中。她的骨灰3月3日在拉梅斯瓦拉姆海边撒入,由丈夫和女儿执行。这场葬礼是印度电影史上第四大规模的非政治名人葬礼,显示了她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