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夏天,凭借年代剧《生万物》中“大脚娘”一角,迟蓬这个名字逐渐被更多人熟知。
那个操着浓郁鲁南口音、微微佝偻着腰的农村妇女,有着最真实的市井烟火气。
她既是儿子和儿媳生活中的润滑剂,也是观众泪点与笑点的来源。
随着热剧的播出,网友们在热议“大脚娘”的同时,开始追溯迟蓬的演艺生涯。
从《沂蒙》到《觉醒年代》,从《百鸟朝凤》到《幸福到万家》,这个从未进入流量中心的演员,竟然塑造了那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小人物”。
为什么迟蓬会被称为“大器晚成”?她的艺术信仰是什么?她又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如何平衡“演员的影子”和“角色的光芒”?
-01-
被角色“推着走”的演员
迟蓬的爆红,多少带着些偶然的意味。即使在《生万物》播出之前,她已在荧幕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但在“大脚娘”之前,只有少数影迷能立刻喊出她的名字。
“大脚娘”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角色:她善良、朴实,却也有着时代和家庭局限性。她既传统又务实,在儿子决定迎娶被毁清白的宁绣绣时,她的窃喜、小心翼翼的眼神,瞬间让角色鲜活起来。
迟蓬以细腻入微的表演,让观众相信,她就是那个为了家人鞠躬尽瘁的农村妇女。
事实上,这样的表演并非一蹴而就。
从1982年在电影《红线》中初登银幕,到2025年入行43年,迟蓬在荧幕上塑造了近八十个角色。
她演过朴实的农村妇女、深明大义的母亲,也演过让人恨得牙痒痒的“恶婆婆”。
但无论角色大小,她始终坚持“角色要在前面,演员是后面的影子”。
导演刘家成在《生万物》的选角中,第一眼就看中了迟蓬。尽管两人未曾合作,但他清楚,这个演员能把大脚娘演出纪录片般的真实感。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无比正确。从台词里的鲁南口音,到揉面的细腻动作,再到嘴角干裂的妆容,迟蓬通过无数细节将“大脚娘”拼贴完整。
而她的表演,也彻底颠覆了传统荧幕上婆婆角色的刻板印象。
迟蓬的表演无疑是“慢热型”的,但这种慢热背后,藏着她深厚的生活积淀和对角色的“笨功夫”。
-02-
“演员是后面的阴影”
迟蓬常说:“角色在前面,演员是后面的阴影。”这是她对表演最深的信念。她不愿让自己的存在喧宾夺主,而是把一切留给角色。
在《生万物》里,她主动向导演建议,在台词中加入浓重的鲁南口音。
虽然这是一部以普通话为主的年代剧,但迟蓬坚持认为,只有方言才能让角色更贴近现实。
她甚至在台词中删掉了“但是”、“也许”、“所以”等书面词汇,换成更接地气的口语化表达。而她的表演,也让搭档林永健不由自主地带上了山东口音。
这种对“真实感”的执着,贯穿了迟蓬的职业生涯。
2009年的《沂蒙》是她的又一代表作。那时,她刚刚经历了将近十年的“职业空窗期”。
为了演好抗日战线上的农村妇女于宝珍,她扎根农村生活,学着用肥皂水洗头,让头发变得粗糙、硬朗。
她还专门买了连环画家贺友直的《山乡巨变》,研究其中的动作习惯,用以揣摩角色的肢体语言。
迟蓬的细腻与认真,让导演管虎印象深刻。在拍摄一场揉面的戏时,道具组准备的是白面,但迟蓬立刻指出,这与那个年代的现实不符。
最终,这场戏改用了糙面,而迟蓬揉面的动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她甚至在镜头外设计了一些小细节:比如在媒婆吃面的时候,自己坐在角落里咽唾沫,展现家庭的贫穷和大脚娘的隐忍。
迟蓬始终认为,演员的任务,不是让观众看到“迟蓬演得好”,而是让他们忘掉演员本身,只记住角色本身。
-03-
在“补丁”角色中找到艺术信仰
迟蓬从不避讳自己的“配角定位”。她说,自己和同龄演员常常自嘲是“补丁”,哪个剧组缺一个妈妈、婆婆、奶奶,就找她们补一补。
但正是这些“补丁”角色,让迟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信仰。
2013年,迟蓬凭借电影《百鸟朝凤》中的师娘一角,入围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
虽然最终未能获奖,但她的好友倪萍在颁奖礼上为她抱不平:“迟蓬是个特别棒的演员。”
镜头拍到迟蓬时,她有些不好意思地捂住了脸。她后来回忆,自己当时根本没想到能被提名,甚至觉得,“戏也没那么好,没得奖就算了吧。”
迟蓬的谦逊,源于她对艺术的理解。
从话剧团时期的学员班开始,她就牢记老师的一句话:“要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
她从不为角色的大小而纠结,而是把全部精力用在如何演好每一个角色上。
她的“写意式表演”常常让人回味无穷。比如在《百鸟朝凤》中,她选择不直接去“演情绪”,而是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和眼神,将人物的情感埋藏在表面之下。
她说:“我不演情绪,我演动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表演方式,需要演员对角色有极强的洞察力。
-04-
“我只会演戏,就想玩得过瘾”
迟蓬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什么都不会,就会演戏,我喜欢演戏,就这点事儿,玩得过瘾。”
这种简单而纯粹的职业观,或许正是迟蓬能够在角色中游刃有余的原因。
她并不热衷于社交媒体,也很少接受访谈。
即便在“大脚娘”走红之后,她发布的第一条微博,也只是一句朴实的“感谢‘大脚娘’让朋友们看见我”。
回顾迟蓬的职业生涯,她始终是荧幕背后的“影子”,却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角色。
从《沂蒙》到《觉醒年代》,从《百鸟朝凤》到《生万物》,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好演员”。
迟蓬的故事告诉我们,演员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舞台的中心位置。
那些站在“后面的阴影”里,默默塑造角色的演员,同样可以为观众带来深刻的情感共鸣。
结语
2025年,大脚娘让迟蓬走入了更多观众的视野。但迟蓬的表演之路,早已铺满了汗水与坚持。
从青涩的业余演员,到如今的业内“补丁”,她用43年的时间,践行了“爱心中的艺术”这一信仰。
迟蓬或许永远不会成为流量明星,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在每一个她塑造的角色背后,都有观众的泪水与笑声。她不是“被角色成就”,而是用自己的信念,成就了角色,也成就了自己。
或许,《生万物》中的一句台词,正是迟蓬的最佳注脚:“只要一家人能吃上饭,有活干,有地种,就阳光灿烂了。”
对于迟蓬来说,表演,即是她心中那片“阳光灿烂”的田地。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