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电影到底是什么?看完后简直令人摸不着头脑,感觉整部影片充满了困惑与无意义,仿佛有些地方完全没有头绪。而我为什么还要把它推荐给你们呢?正如一位豆瓣用户所说:“虽然我完全没看懂,但却深深被吓到了,虽然没有看到任何灵异现象的发生,但就是那种感觉,无处不在。”没错,看完这部电影,我也有着同样的感受!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令人毛骨悚然的短片《钟声》,看它是如何制造出一种心理恐怖,是在故弄玄虚,还是在展示某种深刻的艺术手法?
影片一开始,我们来到了一个烹饪学校,在松冈老师的厨房课堂上,一个神经质的男学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的表现十分怪异,动作笨拙,神情呆滞,总是喃喃自语,声称自己能听到别人无法听见的奇怪钟声,说自己的一半大脑已经被机器取代了。这些看似不合常理的话语让人难以理解。松冈老师最初没有在意,直到男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话而用菜刀刺穿了脖颈,瞬间死亡!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得原本平静的课堂变得异常怪异,局势也开始发生改变。
然而,事件并未持续太久,突然之间,一切又恢复了常态。松冈老师照常上课,回到家后与妻子孩子共享晚餐,生活看似一如既往地正常。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平静反而让人觉得不对劲。透过镜头,我们发现,真正的诡异之处来源于“声音”!松冈的妻子,机械般重复着踩压易拉罐的动作,产生那种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吃饭时的咀嚼声、火车经过的轰鸣声、电视里的噼啪声,甚至是刀具相碰的清脆响声,所有这些听起来普通的生活声音,却在这个电影里变得格外令人不适。影片并没有依靠传统的恐怖音乐来制造恐惧,而是放大了那些我们日常忽略的“白噪音”,这些声音在安静的环境中变得格外刺耳,产生的焦虑感几乎让人无法忽视。
这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声音,竟然潜移默化地操控着我们的情绪波动,甚至影响我们的行为。原来,在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这些声音所牵引,它们无声地操纵着我们的心理状态。故事继续推进,松冈老师的行为开始变得越来越古怪。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他突如其来地对一名女学生发作,暴力袭击后,他冷静地处理掉了她的尸体!教室瞬间从一个学习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暴力的屠宰场,那些厨房的工具不再是烹饪的工具,而是暴力和杀戮的象征。
与此同时,松冈也在尝试通过求职来寻找晋升的机会。当他被一家餐厅的面试官无情地拒绝后,坐在他身后的一个中年男子,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举起刀刺向身边的陌生人。整个场景让人感到如同雷鸣般的震撼,毫无道理,也没有任何的逻辑可言!这一切显得如此荒诞,但却又充满了压迫感。
至此,影片进入尾声,我终于多少能明白一些,故事中的人物似乎是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深刻隐喻。从那个神经质的男学生,到松冈老师,再到餐厅里的中年男子,他们都代表了在主流社会中被冷落、被当作机器和工具的个体。当他们被社会抛弃,内心的愤怒和挫败感找不到出口时,他们用暴力的方式宣泄出来,伤害比自己更脆弱的人,痛苦与愤怒开始在他们之间形成传染链。而“声音”恰恰成为了这种情绪传递的媒介。
《钟声》导演通过这部影片表达了许多深刻的社会思考,包括当代劳动者被工具化的残酷现实,人与人之间日益疏离的关系,以及透明社会中的沟通困境等。从个体的恐惧到集体的感知,导演想传递的思想如同病毒一般蔓延开来。人们一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的生活,而最直接的沟通方式——面对面的交流,正在逐渐失效,生活变得越来越虚幻,越来越难以捉摸。
尽管《钟声》是一部构思巧妙的高概念影片,创意不乏亮点,但由于篇幅仅有45分钟,很多内容的表达和情节的铺陈显得过于仓促,人物动机也显得不够充分。或许导演故意如此,试图通过影片中的混乱与不合理来象征现代社会中理性与疯狂之间转变的瞬间。然而,即便叙事结构令人摸不着头脑,影片的视听语言却足够丰富。导演巧妙地利用光影变化、诡异的声效和空间布局,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围,那些突然的寂静与毫无征兆的暴力爆发,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里。
最后,再来介绍一下导演。虽然《钟声》只是柏林电影节展映的一部短片,它的导演却大有来头。这部作品的执导者名叫黑泽清,他的代表作《东京奏鸣曲》广为人知,而他的一位学生清水崇更是大名鼎鼎——他就是《咒怨》的导演!正是黑泽清引荐了清水崇进入影视行业,之后两人共同合作,拍摄了那些承载着集体恐怖记忆的经典之作《咒怨》,成功塑造了伽椰子这一恐怖形象。清水崇深受黑泽清的影响,擅长放大普通物品中的细节,增强其恐惧感,而黑泽清则更注重通过抽象的思维影像表达恐怖感。正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感受到那种无形的威胁,仿佛恐惧始终潜伏在我们身边,藏匿在日常生活的缝隙之中,时刻观察着我们。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