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方财政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各地都在寻找自救方法。一场围绕国有资源、资产、资金的改革正在加速推进。
据《湖北日报》报道,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在武汉市调研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并召开推进会部署重点任务。他在推进会上提到,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更加深刻把握“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原则,更加科学运用“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种方式,推动全省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国有“三资”指的是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国有资金。资源主要指国有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数据等6类资源;资产主要指实物、股权、债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等5类资产;资金主要指趴在账上的“闲置和低效”两类国有资金。
李殿勋的公开表态被普遍解读为湖北总额庞大的“沉睡”资源将被唤醒。湖北省财政厅负责人曾表示,全面盘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全省共清理出国有“三资”21.5万亿元。
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盘活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提高使用效率,增强价值创造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与盈利能力,促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同时,资源的资产化也有助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和化解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占比高,城投平台存量资产周转率不足,证券化有利于激活百万亿元级沉睡资产。政策驱动叠加技术迭代,资产证券化正从单纯融资工具升级为“存量资产激活—债务风险缓释—再投资循环”的重要枢纽,未来五年有望成为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优化的重要手段。
国资改革专家周丽莎表示,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的高级形态,但其成功的前提是底层资产的健康。实践中,必须坚持“资产择优”原则,确保入池资产能产生独立、稳定、可预测的现金流。“资源资产化”的关键在于明确哪些资源能转,按什么标准转,为谁而转,核心在于确权与评估,防止“公共性”流失。此外,还必须强调“适度杠杆”和“风险可控”原则,建立严格的国企负债率监控预警体系,对不同行业、不同功能的国企实行差异化管控,严禁为了追求杠杆而大量采用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的“明股实债”等隐性融资方式。
实际上,国有“三资”改革并非湖北首创。2023年3月,湖南省也曾召开国有“三资”清查处置与管理改革工作推进会议。时任常务副省长的李殿勋提到,要准确理解“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处置原则,务实把握“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四类处置方式,加快完善政策,规范处置程序,合理分配收益,提升处置效果。
此后,岳阳、长沙等地都启动了“三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岳阳市通过盘活资产、激活资源、舞活资本,盘活国有“三资”总量超过600亿元,有力拉动了财政收入增长。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200.2亿元,同比增长8.2%。
2025年1月,李殿勋当选为湖北省省长。两个月后,他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深化全省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工作。从具体的改革动作来看,资产证券化成为湖北在“三资”改革上的重点发力方向。湖北省国资委、省地方金融管理局联合印发工作方案,明确可证券化资产分类,开展全面对照清查。具体项目方面,洪山智能大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一次性融资3.01亿元。长江产业集团子公司长江新材的供应链ABS及应收账款ABS项目已顺利通过内部决策流程,并完成了中介机构的遴选工作,力争在今年内完成首单发行。武汉公交集团将线路票款的未来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发行了首期6.01亿元的华中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
根据今年6月公布的总体工作方案安排,截止到11月底,各地要形成国有资产和盘活项目“两张清单”,巩固提升盘活利用效果。12月10日前,各市州汇总本地区工作情况,省有关部门汇总本领域工作情况,报省财政厅。适时组织召开全省改革总结推进会,系统分析经验成效,巩固改革成果,推动建立健全国有“三资”管理长效机制。
刘兴国表示,“三资”改革的推进,无论是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而言,还是对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改革目标中提出的“尽可能”可以看出,这一次的改革旨在探索三个边界,这都是国资国企改革的深水区和硬骨头。随着资源资产化和资产证券化的加快推进,有助于更好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无论是资源资产化,还是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其实都面临一定的风险,必须做好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