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探测到一种新的来源于恒星黑子区域磁场的毫秒级射电暴。这一成果填补了我们对太阳系外恒星小尺度磁场认知的空白,对于推动太阳系外的空间天气研究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

太阳磁场是驱动太阳活动的根本原因,这些磁活动通常源自太阳上的强磁场区域,如太阳黑子。在其他晚型恒星上也存在类似的磁活动现象,一些恒星如活跃的M型恒星,其磁活动比太阳更加剧烈、频繁,对近邻行星的宜居性有显著影响。测量恒星小尺度磁场对于探究恒星磁活动起源和评估其潜在空间天气效应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主流的恒星磁场测量方法只能提供全球性的大尺度磁场信息,无法分辨恒星黑子区域的小尺度磁场结构。
“中国天眼”的高灵敏度射电观测为黑子探测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与光学手段互补。科研团队通过探测恒星黑子上方局地磁场结构发出的射电信号,可以约束黑子的尺度,了解其上方星冕磁场的强度和结构,准确刻画恒星黑子的性质。目前,科研团队还在利用FAST进行年轻类日恒星、褐矮星及恒星-行星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这将拓展我们对恒星磁活动及其驱动的系外空间天气现象的理解,为寻找系外宜居行星提供重要启示。
古代中国曾长期是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天文学家仍在使用国外二手数据开展研究。1993年,南仁东萌生了为中国建造大射电望远镜的梦想。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南仁东因其突出贡献于2019年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中国天眼”的工作原理不同于光学望远镜,它通过收集天体辐射并转化成可记录和显示的信息来进行科学研究。其灵敏度是阿雷西博的两倍,巡天速度是其十倍,将在未来20至30年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传统射电望远镜的反射面是固定的,而“中国天眼”则利用底部柔性索网托起4450块反射面板,使反射面局部可以瞬时变形,从而更好地聚焦目标天体。
截至2025年10月12日,“中国天眼”已发现1152颗脉冲星,数量远超同期全球其他望远镜总和,并在脉冲星物理研究、引力波探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收到了由“中国天眼”捕获的首批脉冲星信号,这是人类首次聆听到来自1.6万光年外和4100万光年外的脉冲星信号,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天眼”还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发现迄今已知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并构建了世界最大中性氢星系样本。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劳拉·斯皮特勒预测,到本世纪30年代,“中国天眼”将为人类研究超大质量黑洞碰撞等天文学前沿问题积累大量数据。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