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变化往往在嘈杂之后才显形。行业里的人这两天看盘,看新闻,看动向,心里并不平静:上周五起,消费电子圈被高通“被立案调查”的消息搅得不安,闻泰科技的海外业务也碰上坎儿。有人紧盯这些短期波动,更多人却在低声讨论另一件更大的事——AI硬件正在重塑旧秩序,这股暗潮也许比任何一条财经头条都长。
从理念到器物的拐点
许多人把“AI硬件”理解成给手机、平板加点模型能力,但在今年的OpenAI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公开讨论的方向已经偏了。与往年围着模型更新、功能升级打转不同,会场把重点压在软件生态与终端形态上。苹果前首席设计师Jony Ive和Sam Altman的对谈像一块落地的石头,坐实“OpenAI要做硬件”的传闻。这两人的合作并非临时起意,三年前就开始接触,今年5月OpenAI更是用65亿美元把Jony Ive的团队收了,筹划不是在既有设备上贴AI标签,而是从硬件、操作系统到模型,全链路为AI量身定做,做一台“AI原生设备”。
AI原生意味着范式转移——过去用手机是“人找服务”,用户要主动点开、主动输入;他们想要的是“服务懂人”,入口未必是屏幕,设备像空气一样融进生活,从听觉、视觉、触感到空间定位,主动提供合适的帮助。Ive在对谈末尾说他希望这些工具让人更快乐、平和,少些焦虑和疏离,这句话在厂房里、在投资群里都传得很快。有人担心“AI泡沫”,但若设备能在具体生活里持续解决问题,泡沫就难以为继。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理念要落地,器物就是关键。
供应链的身份转换
理念的改变会牵动整条产业链。上游芯片厂商正把力气压在AISoC上——既要承担常规计算,又要高效执行AI任务。过去的处理器以CPU为主,如今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和更强的GPU单元成为标配,为了适应更复杂的推理和多模态计算,数据带宽、片上存储和能耗管理都得重新平衡。中游的摄像头、光学镜头、各类传感器需求同时抬头,散热材料、电源管理方案也在迭代,一块小小的主板上,热管变成微型散热阵列,锂电池的化学体系与电源管理芯片共同优化“峰值算力时的供电波形”。
最戏剧性的变化出现在下游代工环节。过去,制造商多是按照品牌方图纸执行,被动、弱势,靠规模换薄利;而现在,许多AI公司没有硬件经验,代工厂能与其一道定产品方案、参与结构与交互设计,身份从“制造者”变为“共创者”。行业里流传的消息也为这种转换提供了注脚:立讯精密已拿到OpenAI一款设备的组装合同,歌尔股份可能负责声学零件。虽然未有官方确认,但如果坐实,这两家会率先吃到AI硬件的红利。这些传闻在走线工位上引起不小的兴奋——他们熟悉的焊点、电镀、注塑,将直接参与“新范式”的诞生。
试验场上的眼镜
落到消费者可触的场景,今年智能眼镜声量最大。IDC的报告给了一个具体的切面:今年二季度全球卖出了两百五十多万台智能眼镜,中国市场的增速后续还会拔高。它像一个移动的试验场,语音、触控、骨传导、摄像与小型算力都要装进一副架在鼻梁上的器物。问题也扎扎实实——太重就压得难受,续航短就用着心烦。一个高度近视还带散光的人戴上新眼镜走出办公楼,晴光里眼镜的重量与电量标记现实的限制。增长的势头说明大家期待AI硬件找到能日常使用的形态。而这类设备恰恰体现“AI原生”的可能:减少屏幕依赖,让交互贴合情境。
指数里的三条路
硬件变革被资本市场以不同路径“映射”到投资工具。市面上的三个主流指数——中证消费电子、国证消费电子、深证消费电子50——虽然同挂一个名号,结构却不尽相同。中证消费电子里混进不少上游芯片股,涨时强、跌时也狠,波动受半导体周期牵制,和终端景气度未必同步。国证消费电子的成分更专注中下游,PCB、模组、整机代工等环节,贴着终端需求走,主题更纯。跟踪它的ETF只有一只,规模刚过40亿,有人最后就选了这个——偏好用更接近消费端的指标去捕捉“AI硬件落地”的节奏。深证消费电子50则更像一个兼顾市值与行业代表性的篮子,适合看行业龙头的动态。
这三条路之间的比较,提醒人们风险偏好与策略匹配的重要性。有人愿意忍受上游波动在更远处的高弹性,有人只想顺着终端出货与订单的脉搏稳稳跟着走。不论选择哪条路,追涨杀跌都不是良策,工具的差异决定了你将看见哪一层的海面。
风浪与长潮
把视线从指数拨回新闻流,短期的波浪仍在拍打。高通被立案调查的消息刚刚冲上财经头条,闻泰科技的海外业务又遇到坎。类似的事件像风,从不同方向吹来,让人难以忽略。但与风并行的是潮水——AI硬件的价值重构是持续的。当OEM从“工具人”变成“共创者”,当上游为AI原生重新设计芯片架构,当中游的光学与传感环节再一次成为关键,整条链条会在风中调整姿态以适应潮的方向。
在厂区里,设备试产线的红灯亮灭之间,工程师讨论的已不仅是BOM清单与良率,而是数据如何在设备里走完采集、预处理、模型推理、反馈的闭环;在办公室屏幕前,分析师拿实时的出货数据与指数分解权重做横向比照,试图确认“主题纯度”与“景气可验证性”。“凡事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眼前的波动要但不该遮蔽长潮。
范式背后的小科普
- AISoC不是一个单独的芯片型号,而是架构思路的集合:在同一片上系统中整合CPU、GPU、NPU与专用加速器,用以处理语音、视觉、传感数据的多模态任务。关键在于带宽、延迟、能耗与存储的综合权衡。
- NPU擅长矩阵运算和低精度推理,与GPU相比,更针对深度学习中的卷积、注意力等算子做指令与数据通路优化。为了边缘设备的续航,NPU往往搭配专用的低功耗管理。
- 代工厂过去多为OEM(按图生产),向ODM(参与设计)和JDM(联合开发)转身,是议价能力和话语权跃迁的起点,尤其在新形态未固化的阶段。
- ETF作为被动工具,会严格按照指数规则进行持仓,指数的编制方法、样本范围与权重分配,直接决定它在产业链哪个环节更敏感。
现实的试错与心理的落点
担心“AI泡沫”的人并不罕见。大模型再强,若无法进入日常,就容易被视为被资本推着走的概念。硬件是一种通俗而坚硬的检验:能否在混乱的真实环境里稳定地交互与计算,能否在有限体积与功耗下完成有效的感知与推理,能否让用户觉得“用着合适”,而不是多一件累赘。正因此,智能眼镜的每一次重量减轻、每一小时续航提升,都是把概念往生活里拽一步。市场的期待来自于这种可感的进步。
人们也在追问:要实现“服务懂人”,是否意味着更多的隐私与信任议题?这类问题不会因一次开发者大会的掌声而消失,但它们会在器物的迭代与制度的完善中被逐个面对。Ive说希望工具减少焦虑与疏离,它听上去像一句美学宣言,其实是一种产品哲学:把交互从“指令-响应”转为“情境-理解-陪伴”,让设备像一位不喧闹的助手。
落地的难与机会的多
技术迭代快,研发要求高,难是难在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可是这也意味着机会多:大公司能拼生态与供应链整合,小厂商能在细分环节里钻透一颗螺丝、一片镜片、一块算法加速模块。互联网刚兴起时,鲜有人预判一块小小的手机屏能承载万千服务;AI硬件现在也是未定形态的旅程。行业里的人不敢轻言结局,他们知道路会在脚下铺出来。
这是一场价值的重构
回到那两条新闻,它们像石子激起涟漪,而AI硬件的大潮则在水下缓缓蓄力。对消费电子行业而言,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更新,而是一场价值重构:范式更替、供应链再分工、资本工具再分层。谁能抓住这次机会,谁就有可能在新的格局里站稳脚。短期风浪不必否认,长潮更不该忽视。人们在嘈杂里辨认方向,期待着“AI原生设备”从理念走到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