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温烧结,高温服役”的三大奥秘
奥秘一:纳米材料的“表面能”驱动
这是整个技术的物理基础。
高表面能:纳米尺度的银颗粒(通常小于100纳米)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处于表面的原子能量很高,处于不稳定的“高能状态”,它们有一种强烈的趋势想要与其他原子结合,以降低整个系统的能量。这种趋势被称为表面能驱动。
降低活化能:这种高表面能,实质上降低了银原子开始扩散(烧结)所需的能量势垒(活化能)。这使得银颗粒在远低于块状银熔点的温度下,其表面的原子就已经能够变得可移动。
类比理解:想象一下,冰块在0℃融化,但小冰晶或薄霜在低于0℃时就会蒸发(升华),因为小颗粒的表面分子更活跃。纳米银颗粒在低温下的“活化”原理与此类似。
SECrosslink系列的实现:其配方中包含精确控制的纳米银颗粒(以及部分微米银颗粒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堆积密度),这些纳米颗粒是低温烧结的“发动机”。
奥秘二:有机载体系统的“临时保护与精准分解”
这是实现可控工艺的化学关键。
烧结银膏不是纯银粉,而是由银颗粒和有机载体系统组成的膏体。这个载体系统是技术的精髓,它需要:
溶剂与分散剂:确保银颗粒均匀稳定地悬浮在膏体中,防止团聚,并提供适合印刷或点胶的流变特性。
粘合剂:提供初期的粘接力,使芯片在烧结前能临时固定。
最关键组分:分解型添加剂:这些有机物被设计成在一个特定且较窄的温度区间内(例如150-250℃)迅速、完全地分解挥发。它们的分解就像移走了隔在银颗粒之间的“临时支架”,为颗粒的紧密接触和烧结扫清障碍。
SECrosslink系列的实现:其有机载体是经过特殊设计的配方。它能:
在低温阶段(如~100℃)温和地去除大部分溶剂。
在目标烧结温度(如~250℃)下,使剩余的粘合剂和添加剂彻底、干净地分解,不留任何碳渣。任何残留都会严重影响烧结体的导热和导电性能。
奥秘三:“烧结颈”的形成与生长——微观魔术
这是烧结过程本身的动态演变。
在加热过程中,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和移除,上述两个奥秘开始共同作用:
初始接触:在有机物分解后,高表面能的纳米银颗粒被迫紧密接触。
原子扩散:在热能驱动下,银颗粒表面的原子获得能量,开始从一个颗粒向相邻颗粒的表面扩散。最初的点接触开始扩大,形成坚固的“烧结颈”。
致密化:随着原子持续扩散,烧结颈不断长粗,颗粒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孔隙被填充,最终形成一个虽然多孔但在微观上连续贯通的三维银网络。
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一旦这个银网络形成,它本质上就是由纯银的“烧结颈” 互联而成的。这些互联结构的熔点,无限接近块状银的961℃。因此,尽管形成过程是在低温下完成的,但形成的结构却能承受极高的温度。
总结:SECrosslink系列的工艺三步曲
我们可以将整个过程简化为三个阶段:
预处理/干燥(~100-150℃):
主要去除低沸点溶剂。
膏体初步固化,固定芯片。
烧结/活化(~150-250℃):
奥秘二上演:剩余有机物彻底分解挥发。
奥秘一与奥秘三共同上演:纳米银颗粒表面原子被激活,开始扩散,形成并生长“烧结颈”。
结果:一个多孔、纯净、连续的银网络结构在低温下形成。
高温服役(>250℃):
此时,器件内部连接层已经是高熔点的纯银网络。
这个结构在高达400-500℃的环境下也能保持其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从而实现“高温服役”。
结论
“低温烧结,高温服役”的奥秘,归根结底是通过利用纳米材料的表面能效应,在有机载体的辅助下,于低温下提前完成银原子间的扩散和键合,构建出一个本身具备高熔点的稳定结构。
SECrosslink系列产品的成功,在于其通过精密的纳米材料工程和化学配方,完美地掌控了这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使其变得稳定、可靠且适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从而成为第三代半导体封装的理想选择。
)
)
)

)
)
是什么?从0到1理解新一代SEO(生成式引擎优化将成为律师事务所营销大趋))
)
)
)
)
(为什么下巴后缩会显得脸很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