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需重点关注抗电磁干扰的系统类型
以下 3 类系统因特性特殊,易受电磁干扰影响,需优先强化抗扰设计:
1. 微控制器时钟频率高、总线周期快的系统;
2. 含大功率、大电流驱动电路的系统(如产生火花的继电器、大电流开关);
3. 包含微弱模拟信号电路及高精度 A/D 变换电路的系统。
二、提升系统抗电磁干扰能力的核心措施
(一)选用低频率微控制器
外时钟频率低的微控制器可显著降低噪声、提升抗扰性:同等频率下,方波的高频成分远多于正弦波(虽高频成分幅度低于基波,但频率越高越易成为噪声源),而微控制器产生的主要高频噪声约为时钟频率的 3 倍,低频率可从源头减少噪声产生。
(二)减小信号传输中的畸变
微控制器多采用高速 CMOS 技术,其输入阻抗高(输入电流约 1mA、输入电容约 10pF)、输出带载能力强,若将输出端通过长引线连接至高阻抗输入端,易因反射导致信号畸变、增加噪声。需遵循以下规则:
1. 当信号延迟时间(Tpd)>器件标准延迟时间(Tr)时,需按传输线问题处理,考虑阻抗匹配;
2. 信号在 PCB 引线的传输速度约为光速的 1/3~1/2,CMOS 器件 Tr 通常为 3~18ns,引线长度最长不宜超过 25cm(25cm 引线延迟约 4~20ns),过孔数不超过 2 个;
3. 核心原则:信号在 PCB 上的传输延迟时间≤所用器件的标称延迟时间。
(三)减小信号线间的交叉干扰
当 A 点阶跃信号(上升时间 Tr)经引线 AB 传输时,会在相邻信号线 CD 上感应出干扰脉冲(D 点感应宽度为 Tr 的负脉冲,C 点感应宽度为 2Td 的正脉冲,Td 为 AB 线延迟时间),干扰强度与 di/dt、线间距相关。优化措施:
1. CMOS 数字电路抗扰性较强(叠加 100~200mV 噪声不影响工作),但模拟信号线需重点防护;
2. 采用四层板(含大面积地)或双面板(信号线反面为大面积地),通过降低信号线特性阻抗减少反射;
3. 模拟信号线(如 AB)与数字信号线(如 CD)的间距,需≥AB 线与地距离的 2~3 倍;可在模拟信号线引线两侧布局部屏蔽地。
(四)减小来自电源的噪声
电源在供电时会将噪声带入系统,电网强干扰、电池高频噪声均可能影响电路:微控制器的复位线、中断线等控制线,以及微弱模拟信号,对电源噪声尤为敏感,需通过滤波、隔离等方式阻断电源噪声传导。
(五)关注 PCB 与元器件的高频特性
高频场景下,PCB 引线、过孔、电阻、电容、接插件的分布参数不可忽略:
1. 过孔分布电容约 0.6pF,IC 封装分布电容 2~6pF;
2. 接插件分布电感 520nH,24 引脚 IC 插座分布电感 4~18nH;
3. 当引线长度>噪声频率对应波长的 1/20 时,会产生天线效应,向外辐射噪声。这些参数在低频系统中可忽略,在高速系统中需重点考量。
(六)合理分区布置元件
元件布局需遵循 “引线最短、干扰最小” 原则:将模拟信号区、高速数字电路区、噪声源区(继电器、大电流开关)分开布置,减少各区域间的信号耦合。
(七)优化接地线设计
接地是抑制电磁干扰的核心手段,需重点处理:
1. 双面板采用 “单点接地法”:电源、地分别从两端接入 PCB,多组返回地线最终汇集到电源地接点;模拟地、数字地、大功率器件地需分开布线,但最终汇聚于同一接地点;
2. 与外部信号连接时用屏蔽电缆:高频 / 数字信号电缆两端接地,低频模拟信号电缆一端接地;
3. 对高敏感电路或强高频噪声电路,用金属罩屏蔽。
(八)合理使用去耦电容
去耦电容兼具 “蓄能” 与 “旁路高频噪声” 作用,需按场景选型布置:
1. 类型选择:陶瓷片电容、多层陶瓷电容高频特性好,可覆盖至 1GHz 高频;
2. 容量与布置:
· 每个 IC 的电源与地之间并联 0.1μF 电容(针对 10MHz 以下噪声),电源入口处加 1~10μF 电容(针对 20MHz 以上噪声);
· 每 10 片左右 IC 加 10μF 蓄放电容,避免用电解电容(高频时表现为电感),优先选胆电容或聚碳酸酯电容;
3. 容量计算:可按 C=1/f 估算(如 10MHz 取 0.1μF,微控制器系统可选 0.01~0.1μF)。
三、降低噪声与电磁干扰的实操经验
1. 优先选用低速芯片,仅在关键位置用高速芯片;
2. 控制电路可串电阻,降低信号上下沿跳变速率;
3. 为继电器等器件提供阻尼,减少开关噪声;
4. 采用满足系统需求的最低频率时钟;
5. 时钟产生器靠近用钟器件,石英晶体振荡器外壳接地;
6. 用地线圈围时钟区,缩短时钟线长度;
7. I/O 驱动电路靠近 PCB 边缘,输入信号、高噪声区信号加滤波,串终端电阻减小反射;
8. MCU 无用端接高 / 地或定义为输出,IC 电源地端需接实,不悬空;
9. 闲置门电路输入端不悬空,闲置运放正输入端接地、负输入端接输出;
10. PCB 布线用 45° 折线替代 90° 折线,减少高频辐射与耦合;
11. 按 “频率 + 电流开关特性” 分区布线,增大噪声元件与非噪声元件间距;
12. 单 / 双面板采用单点接电源与地,加粗电源线 / 地线;条件允许时用多层板,降低电源 / 地的寄生电感;
13. 时钟、总线、片选信号远离 I/O 线与接插件;
14. 模拟电压输入线、参考电压端远离数字信号线(尤其时钟);
15. A/D 器件的数字部分与模拟部分避免交叉,优先统一布局;
16. 时钟线垂直于 I/O 线(干扰小于平行布局),时钟元件引脚远离 I/O 电缆;
17. 缩短元件引脚、去耦电容引脚长度;
18. 关键线路加粗,两侧加保护地;高速线短而直;
19. 噪声敏感线不与大电流、高速开关线平行;
20. 石英晶体、噪声敏感器件下方不走线;
21. 弱信号 / 低频电路周围避免形成电流环路;
22. 避免信号形成环路,若无法避免则缩小环路面积;
23. 每个 IC 配一个去耦电容,电解电容旁并联高频旁路电容;
24. 用钽电容 / 聚酯电容替代电解电容作充放电储能电容,管状电容外壳接地。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