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厦门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实施,从打造氢能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打造氢能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序开发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全面优化氢能产业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14条措施,释放出加速构建新能源产业新增长引擎,抢占氢能发展新赛道的明确信号。
2022年,厦门便将氢能与储能列入六大未来产业之一。面对产业发展的根基在哪、制氢降本的关键在哪、转化应用的出路在哪等三大“考题”,厦门一路探索,逐步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
何以“从0到1”?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氢能产业是一片潜力无限的新蓝海。在产业起步阶段,厦门如何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厦门大学及嘉庚创新实验室带来的科创优势,是厦门的底气所在。
在华商厦庚氢能技术(厦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厦氢能”)的生产车间,一条薄如蝉翼的透明隔膜正从精密设备中平稳产出。这是该公司今年8月建成的首条幅宽2.2米碱性电解槽专用复合隔膜智能化生产线,显著提升了碱性制氢电解槽的整体性能,实现了绿氢装备核心材料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
“传统碱性电解槽功率响应速度慢,突破技术瓶颈要从核心材料入手,其主要涉及电化学领域。”华厦氢能创始人、CTO高小平博士深耕氢能技术研发领域30余年,他坦言,2022年选择落地厦门,正是看中厦门大学国际顶尖的电化学专业实力。“当年10月来到厦门,12月底成立公司,这离不开嘉庚创新实验室提供的支持。”
高小平口中的嘉庚创新实验室,是福建省、厦门市依托厦门大学建设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基于厦门大学在电化学领域的深厚积淀,嘉庚创新实验室成立氢能研究院,成为厦门布局氢能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推动产业落地的重要平台。
借助实验室顶尖的电化学研究团队和高精尖研发仪器,华厦氢能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制氢设备氢气产量从5标方跃升至1500标方,启动时间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今年3月,公司600标方制氢设备出口至印度尼西亚,拿下“厦门造”制氢装备出口第一单。
“我们的发展思路是聚焦氢能关键技术研发,把科技力量转化为生产力量,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技术与装备输出高地。”厦门市发改委创新与高技术发展处处长吴群猛说。
“目前,厦门电解水制氢装备技术在国内国际均处于领先地位,现已自主孵化8家氢能科技型企业。”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助理、科技发展部部长郭奇勋说。
除了上游制氢环节,如今,厦门在氢能全产业链条上已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或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在中游储运环节,厦钨氢能稀土固态贮氢合金材料连续15年产销量全国第一,林德气体具备管道输氢、长管拖车运氢等工业气体储运能力;下游用氢环节,截至去年底,金龙汽车集团的氢燃料商用车累计销售超2800辆,国内市占率达13%。
何以降本增效?
氢能的“绿化”程度取决于制取方式。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取的“绿氢”更清洁,但获取成本也更高。降本增效,是推动绿氢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问题。
在宁夏宁东,一台5兆瓦级离网混联制氢系统将开启零下运行测试。该系统所使用的高效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ALK)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PEM),分别由嘉庚创新实验室孵化的厦门本土氢能企业——华厦氢能和鹭岛氢能提供,这两项技术在项目中“合二为一”。
“厦门的ALK和PEM制氢技术国际领先,但两者各具优劣势。”嘉庚创新实验室氢能示范项目负责人李水荣介绍,ALK成本低,PEM性能优,该系统将两者优势进行创新性整合,突破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长效经济、安全运行的技术瓶颈,加速绿氢规模化应用。“目前这款5兆瓦级制氢系统已通过中期验收,下一阶段将开展30兆瓦级制氢系统的落地应用,这将大幅提升制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合二为一”的背后,是跨区域的优势聚集与协同创新。这离不开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
据悉,该制氢系统由国家能源集团牵头,嘉庚创新实验室等10家单位参与研发制造,属科技部重点项目。“厦门缺乏大规模示范应用场景,通过与大型央国企合作,不仅让本土氢能初创企业获得了宝贵的‘试验田’,而且能使其更好融入国家级研发体系,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科技创新速度和规模化生产能力。”李水荣说。
为促进全市氢能产业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和推广应用,去年4月,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联合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钨氢能源、金龙汽车集团等全国20余家氢能产业上下游有关重点企业,发起成立厦门市氢能产业发展联盟。
“联盟搭建了政府、科研机构与氢能产业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联盟成员间在技术创新、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厦门市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一体化发展。”联盟负责人、翔炬投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招商运营部总经理柴坚说。
何以推进应用?
在氢能全产业链的“制储输用”四大环节中,最具挑战性的无疑是应用端。氢气有分子小易泄露、爆炸范围宽等天然特性,做好验证与示范,是打通场景应用的关键一步。
“依托与嘉庚创新实验室共建的12MW电解水制氢装备漳州测试基地,公司已完成200标方、1000标方碱性电解槽测试,为参与东北风电离网制氢一体化项目奠定基础。”高小平介绍。
“漳州毗邻厦门,海岸线长度约占全省总长度的五分之一,风光资源充足,是开展氢能技术验证与示范的理想场地。”李水荣说,为适配技术快速迭代需求,基地注重测试验证与示范并重,不仅能承担中试任务,还可开展工业级产品的测试。
当前,我省氢能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除了做好氢能的验证与示范,还亟须突破本土规模化产氢及应用这一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立足沿海资源和科创优势,厦门正通过加强区域协同,推动氢能技术就地转化。今年3月,由福建能源石化集团和嘉庚创新实验室共建的福建省绿氢中试基地开工建设,项目聚焦全链条氢能检测验证,将加快打通“海上能源—氢储能—氢基能源应用”实证链条,为福建深远海风电制氢及应用提供支持。
10月22日,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新能源新材料”投资发展机遇分享会在武汉举办,会上发布了包括氢能交通覆盖微交通、市政车辆等,氢能电力打造测试平台与智慧合杆示范在内的五大类体系、18个场景机会,将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
“应用端的规模化拓展依赖政策引导。”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联合会秘书长郭仁木建议,“要尽快出台我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专项实施方案,明确氢能管理责任部门及管理实施细则,同时推出实质性激励措施,推进福建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