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先进DUV光刻机也难突破封锁?台大教授公开发声,国内应当提前进行布局!(掌握先进思维) 99xcs.com

中国大陆即便掌握先进DUV光刻机,就能突破芯片封锁吗?或许,答案并非如此简单。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刘奇峯的一席话,道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仅仅依靠单一技术的突破,恐怕难以撼动美国在全球高端芯片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中国企业坐拥上百台DUV光刻机,却依然面临重重突围困境?症结在于,高端芯片产业国产化并非一蹴而就。拥有光刻机,却发现刻蚀机的参数无法匹配;解决了刻蚀机的问题,沉积设备又出现瓶颈;即便所有设备一应俱全,光刻胶、靶材等关键耗材又成为了新的制约。正如“木桶效应”所揭示的,只要存在任何一个技术短板,整体突破便无从谈起。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刘教授一语中的,芯片产业链是一个高度协作的跨区域生态系统。美日韩欧早已形成利益共同体,构筑起一道技术壁垒森严的“高级俱乐部”。加入这个俱乐部的门槛极高,技术标准、专利授权、供应链认证,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俱乐部成员国还拥有一票否决权,使得后来者难以进入。这种看似国际规则的背后,实则是对技术壁垒的巧妙包装,令人难以申诉。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美国对半导体设备出口的精准管制,更是加剧了国内产业链的突围难度。从2024年1月荷兰政府吊销NXT 2050i和2100i的出口许可,到9月份将1970i、1980i、2000i等稍老型号列入黑名单,这一系列动作步步紧逼,犹如围棋博弈,不给中国企业喘息之机。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更为精妙的是,美国在实施封锁的同时,还采取了差异化策略。西安三星工厂、无锡SK海力士等合资企业依然可以获得设备,这既维持了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又制造了未完全封锁的假象,同时也给本土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这好比在一场盛宴中,别人享用满汉全席,而你只能品尝一碗白粥,还被告知这是为了照顾你的“饮食习惯”。

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点。正如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的硬件技术并不逊色,但苹果和安卓凭借强大的应用生态系统,最终将其淘汰。如今的芯片产业也是如此,仅仅拥有一台光刻机远远不够,还需要配套的EDA软件、IP核授权、封装测试标准、人才培养体系等一系列要素。

ASML首席执行官富凯在财报会上的一番话颇为玩味。他既担心中国大陆自主研发光刻机抢占市场份额,又害怕稀土管制制约自身发展。这种矛盾心态恰恰反映了生态战的复杂性: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中,各方彼此依存,谁也不敢轻易撕破脸。这就像两个人背靠背站在悬崖边,谁先松手谁先坠落,但谁也不敢用力推对方,因为彼此的命运紧密相连。

台积电前副总林本坚的DeepSeek比喻颇具启发性,即使不采用西方技术路线,同样可以达到类似水平。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完全可以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突围之路。历史上,苏联曾被封锁航天技术,却另辟蹊径,研制出联盟号飞船;日本半导体产业受到打压后,转而在材料和设备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技术封锁并非终点,反而可能成为创新的催化剂。

面对美国可能进一步加剧的芯片封锁,国内企业应提前转变思维。固然,进口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使用起来更加便捷,但缺乏国产产业链的支撑,未来势必会受制于人。刘教授的忠告虽然刺耳,却揭示了中国芯片产业突围的尴尬现状:已有的领域内卷严重,而亟需发展的领域却缺乏投资。中微半导体董事长尹志尧曾指出,国产设备之间相互替代,同行之间互相挖苦讽刺,这种内卷现象令人担忧。

国家“十五五”规划提出的超常规措施和新型举国体制,旨在市场机制和国家引导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企业的创新活力,又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高层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半导体产业的突围必须实现全面发展,避免国内厂商陷入恶性竞争,导致中低端产品的利润空间不断萎缩。

北方华创、盛美半导体、拓荆科技等企业在不同领域攻坚克难,看似分散,实则是在构建一个多点开花的技术矩阵。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只有提前布局,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毋庸置疑,国内企业在半导体领域的提前布局值得肯定。很多人急于追赶,但技术竞赛并非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如日中天,谁能料到后来会被韩国反超?2000年,诺基亚占据手机市场半壁江山,又有谁能预见十年后会被智能手机革命?技术迭代日新月异,今天的领先优势很可能成为明天的历史包袱。因此,中国芯片产业链的发展,始终面临着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回到最初的问题,掌握先进DUV光刻机就能突破封锁吗?答案是,如果只盯着DUV光刻机,突围之路将会异常艰难;但如果放眼长远,答案则充满希望。刘教授的警告并非泼冷水,而是在提醒我们,单点突破远远不够,必须进行系统布局;追赶现有技术远远不够,必须开辟新的赛道;依赖外部生态远远不够,必须构建自主体系。

设备可以购买,技术可以学习,但创新能力和生态体系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建立。这个过程注定漫长而痛苦,但没有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