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苏昆山的协鑫钙钛矿产业基地,自动化产线正将薄薄的光伏组件精准裁切、封装,这些面积达1.71平方米的组件,承载着29.51%的全球最高光电转换效率纪录。而就在十年前,协鑫的名字还与“硅料”深度绑定,占据全球多晶硅市场近三成份额。
从传统硅料巨头到钙钛矿与储能领域的开拓者,协鑫科技的转型轨迹,恰似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规模扩张向技术迭代升级的缩影。

这场“换道超车”背后,是材料基因的延续,还是冒险的跨界?其力推的“光伏+储能+算力”一体化模式,究竟是面向未来的生态布局,还是迎合资本的叙事游戏?
01 硅料巨头的焦虑:从周期泥沼到技术破局
协鑫的硅料帝国曾是行业神话。依托自主研发的改良西门子法,其多晶硅产能在2018年达到全球第一,支撑起中国光伏产业的成本优势。
但硅料行业强周期性的“魔咒”始终如影随形——2026年硅料价格暴涨至30万元/吨,2023年又暴跌至6万元/吨,剧烈波动让依赖单一业务的协鑫饱受冲击。“当硅料利润能买一套房时,我们就知道必须寻找新出路。”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内部会议上的这句话,道出了转型的迫切性。转型的种子早已埋下。在硅料生产中,协鑫积累了顶尖的材料提纯、薄膜制备和规模化生产能力——这些正是新一代光伏技术的核心要素。
2012年,当钙钛矿电池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时,协鑫便组建研发团队,将硅料领域的材料调控经验迁移至钙钛矿前驱体合成中。
这种技术传承在2025年迎来爆发:其2048平方厘米单结组件效率达22.43%,1.71平方米叠层组件效率攀升至29.51%,两项数据均创下全球最高认证纪录。
材料基因的延续不仅体现在效率突破上,更转化为成本优势。协鑫自主研发的FBR颗粒硅技术,碳足迹仅14.44kg CO₂e/kg,较传统工艺减碳效果显著。
当这项技术与钙钛矿结合,形成“FBR颗粒硅+BC背接触+钙钛矿”的黄金组合,使得钙钛矿组件生产成本较晶硅电池降低50%,彻底打破了新一代光伏技术“叫好不叫座”的成本瓶颈。
展开全文02 钙钛矿+储能:技术联动的生态雏形
2025年6月24日,昆山吉瓦级钙钛矿产业基地的投产仪式上,朱共山首次明确“钙钛矿+长时储能”的战略核心:“光伏的未来在效率,能源的未来在存储,两者结合才能构建真正稳定的绿色能源体系。”
这一论断背后,是协鑫对能源产业痛点的深刻理解——钙钛矿虽效率高,但输出不稳定;储能虽能平抑波动,但成本居高不下,二者的联动恰好形成互补。
在青海共和县的全球首个兆瓦级钙钛矿示范项目中,这种联动效应已得到验证。协鑫的钙钛矿组件在高海拔强紫外线环境下稳定发电,配套的液流储能系统则将日间多余电力储存,夜间释放供给周边村镇。
项目数据显示,该模式下的电力供应稳定性较纯光伏电站提升60%,度电成本降低18%。而在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钙钛矿小屋、大湾区综合能源示范站,协鑫已完成水面、沙漠、严寒等多场景的“光储”协同验证,为规模化推广积累了数据基础。
储能业务的推进并非从零开始。协鑫集成作为集团光储核心平台,早已形成光伏组件生产、电站EPC及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
2025年与华为的战略合作,更是让其光储产品如虎添翼——双方联合开发的智能储能系统,可通过华为的能源管理平台实现与光伏组件的毫秒级响应,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这种“技术+渠道”的双重优势,让协鑫在储能赛道快速站稳脚跟,2025年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20%。
03 “光储算”一体化:是生态布局还是资本叙事?
当行业还在聚焦“光储”联动时,协鑫已将触角延伸至算力领域,提出“光伏+储能+算力”的一体化模式。
在协鑫智算的昆山数据中心,一排排英伟达GPU服务器正高速运转,其所需电力全部来自园区内的钙钛矿光伏电站,多余电力则由储能系统储存调剂。这种“绿电-算力”的闭环模式,被朱共山称为“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的交汇点”。
从商业逻辑看,这一模式确有其前瞻性。算力中心是典型的“用电大户”,电力成本占运营成本的60%以上。协鑫依托自身光伏产能提供绿色电力,不仅可将电力成本降低30%,还能通过“协鑫碳链”区块链平台实现碳足迹可追溯,满足全球客户的ESG需求。
与英伟达的战略合作则解决了技术门槛问题,确保其智算中心在AI训练、大数据分析等高端领域的竞争力。2025年11月,协鑫智算已签下首个千万级零碳算力订单,服务于某头部自动驾驶企业。
但质疑声同样存在。有行业分析师指出,算力业务前期投入巨大,一座万卡级智算中心投资超10亿元,且回报周期长达5-8年,与协鑫传统制造业的盈利模式差异显著。
更关键的是,“光储算”各环节的协同仍需磨合——如何精准匹配光伏出力、储能调度与算力需求,避免能源浪费,考验着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目前协鑫智算的营收占比不足5%,其能否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尚需时间验证。
04 技术落地与商业化:希望与挑战并存
协鑫的能源故事能否讲通,最终取决于技术落地的速度与商业化的成效。在钙钛矿领域,其已迈出关键一步:昆山吉瓦级基地一期1吉瓦生产线已投产,预计2025年底实现满产,年产能将占全球钙钛矿总产能的60%。
更重要的是,其商用组件通过了德国TÜV莱茵3倍于IEC国际标准的加严老化测试,彻底扫清了可靠性障碍,为海外市场拓展奠定基础。
商业化进程中,协鑫采取“场景化突破”策略。在分布式光伏领域,其钙钛矿组件因柔性好、重量轻的特点,已应用于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项目;
在集中式电站领域,与华能、国电投等央企的合作已落地多个吉瓦级订单。成本方面,随着产能释放,钙钛矿叠层组件的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有望在2026年与晶硅技术持平,届时将具备全面替代的竞争力。
挑战依然不容忽视。钙钛矿组件的长期稳定性虽通过测试,但实际户外运行寿命仍需时间检验;储能业务面临锂电池成本波动的压力,液流电池等新技术的商业化仍需突破;
算力领域则面临阿里云、华为云等巨头的竞争,协鑫需在细分市场建立差异化优势。此外,集团业务板块众多,如何平衡钙钛矿、储能、算力的资源投入,避免精力分散,也是管理层需要解决的难题。
05 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答案
从硅料到钙钛矿,从单一制造到“光储算”一体化,协鑫的转型并非跨界冒险,而是基于材料基因的延伸与升级。其76项钙钛矿核心专利、吉瓦级产能落地、多场景示范验证,证明了技术布局的扎实性;“光储”联动的实效与“零碳算力”的创新,则展现了模式的前瞻性。
这场“换道超车”仍在进行中,协鑫的能源故事尚未到盖棺定论之时。当昆山基地的钙钛矿组件源源不断地运往全球,当智算中心的绿色算力支撑起AI发展,当储能系统让每一度绿电都得到高效利用,答案正在逐步清晰。
对于协鑫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技术突破的瞬间,而在于将技术优势持续转化为商业优势的耐力。
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浪潮中,协鑫的探索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为行业提供了“传统巨头如何焕发新生”的宝贵样本。
)

)
)
)
)
)
)
)
(高潮丸有没有副作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