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在热搜上看到《依依向北风》被骂下架的消息的,标题看着挺劲爆的,心里还带着一点期待点开了。央八这几年的作品印象都不错,《人世间》《大江大河》《山海情》这些都特别朴实、耐看,但看到这部剧时,我有点失望。看完前几集,我脑子里只有一个词:不贴。这种年代感不对,也没能传达那种生活的质感。
剧组拍摄“人间烟火”的时候,口号是挺熟悉的,但镜头一亮我就愣住了。夜晚摊位上卖鸡蛋,光线明亮得像在拍综艺节目,近景镜头推过去,筐里的鸡蛋堆得乱七八糟,旁边竟然还有水果和烧鸡。这么拍,怎么看都不像70年代的知青摊位,老观众直接在评论里吐槽:“那不是卖鸡蛋,是走私。”我自己也有点出戏,这种拍摄风格太过“舞台化”,想传达生活的真实感完全没抓住。
演员方面也有些问题,鲁诺的脸看着有点熟,年纪快40了却剪了个西瓜头,硬要演知青,结果显得有些违和。镜头拉近看,他的面部线条和剧情一样显得很深刻,但打架的那一场,我盯着他喘气,节奏感觉不太对。有观众在评论区说:“这是《岁月神偷》吧”,一语道破了气质上的差距。女主盛雪竹的表现也偏差,菅纫姿演现代剧时很干净利落,但在这部剧中,妆容厚重,眼线也很重。那股“都市干练”的味道完全压不下去,站在土屋前的那一刻,怎么看像是在拍宣传照,而不是演70年代的知青。
布景倒是值得一提,墙体做得还挺像回事,屋子里的器具很齐全,玉米串和辣椒也挂在墙上,美术方面的工作确实很细致。但问题在于,屋里太干净了,地上没有灰尘,衣服也没脏,鞋底还白得发光。镜头里风吹得像是风机调过的,显得非常均匀。七十年代农村的现场,如果真是这样,老一辈观众肯定会觉得不真实。我不纠结于脏不脏的问题,但这股“拍照用的真”太过明显。
剧情的进展也让人感到失望,后面三集开始拼素材,“未婚先孕”“知青偷卖粮票”“替人养孩子”这些元素接连出现。还有一场军人出动去压制知青的冲突,场面做得很大。有人把这一段剪辑下来传给别人,评论里有人说:“这也太侮辱智商了吧。”这句话把问题戳得很到位。虽然那段岁月历史问题复杂,但用动用军队的级别来增加戏剧性,显然有些过度。剧集的刺激感上去了,但历史感和生活感完全没对齐。
最让人困惑的是剧组不断提到“参考了很多史料”。观众看完之后都在问,究竟参考了哪本资料,哪段历史?那个年代年轻人眼神里的那股倔强、羞涩、盼望和顾虑,剧中的表现完全没有。那时的人说话带口音,走路都不敢太招摇,但剧中人物站位整齐,气势十足,一开口就说“我们要改变命运”,这种台词放到现在的办公室也很顺畅,但放到那个年代,完全不贴合。创作的方向像是在拍理想中的热情,而观众真正需要的是生活中的热度。
央八的这部剧明显走了流量路线,谁有粉丝就选谁,哪个题材火就拍哪个,怀旧题材很安全,容易过审也容易卖。过去那些受欢迎的剧集,靠的是真实感,《人世间》的厂房和街巷,《山海情》的泥土和风沙,《大江大河》的进退,都能抓住人和土地的关系,而这部剧却偏偏往外看,过多地依赖光和形,结果内容就显得空泛。
“假的过头”这个词在热评中刷屏,虽然我不喜欢用这种词,但事实就是,观众中有不少亲历者,他们的父母是知青,或者自己小时候住过土坯房。当这些人看到这部剧时,脑海中会浮现出家里的灶台和院子。剧中的镜头给出的却是一个整洁、干净的版本,看起来像是摆拍,而不是生活的真实样子。女主穿着干净衣服在风中哭泣,妆容丝毫没有花掉,那个瞬间像极了影楼的故事集。
年代感,靠服化道能展现出一部分,但更多的是靠演员。张艺谋拍《山楂树之恋》时,选了周冬雨,因为她身上有那股天然的羞涩,那不是技巧,而是纯粹的不熟练,这才撑住了角色。观众能看到那种生动的感觉,眼中有水汽。而在《依依向北风》中,演员的表现虽然很整齐,但缺少了那种从生活中磨砺出来的真实感,过度熟练就像是在完成作业,缺乏灵魂。
央八过去被认为是底线,因为观众心中有一杆秤,这个平台不依靠花哨的手法,而是靠着扎实的制作。这次的失误,反映出平台选择方式的偏差。历史不是用来装饰的,年代也不是背景板,拍电视剧是在拼接记忆,每一块拼图都要合得恰到好处。虽然黄瓜刷绿漆这个比喻老了点,但很能说明问题,看起来新鲜,实际口感空洞。
尊重,是应该放在前面的。尊重观众,尊重被讲述的历史,也要尊重自己的品牌。观众提出下架的要求,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在提醒:不要用摆出来的年代感去替代曾经的生活。这件事,不能再走偏了。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