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美”的标准不断被挑战和重塑,选美赛事已经不再仅仅是视觉盛宴,而逐渐成为了舆论争议的焦点。今年的国际环球小姐和国际小姐相关赛事结束后,中国区“最美身材奖”得主张雨曦(媒体报道中姓名略有不同)以及国际小姐辽宁赛区冠军张倩的获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社交平台上充斥着质疑声,网友们纷纷表示“看不懂”和“标准到底在哪里”。
“这简直不是选美比赛,简直是魔幻现实主义现场!”在环球国际小姐中国总决赛后,张雨曦获得“最美身材奖”的结果迅速引发了轩然大波。根据传统的选美理念,身材奖通常与黄金比例、优雅的仪态和健康的美感息息相关。然而,在比赛现场,张雨曦的身材在众多选手中显得格外突出——她的体型被许多人评价为“魁梧”且“缺乏曲线美”,甚至有网友戏谑道:“这种标准,连小区门口卖早点的阿姨都能参赛。”
更让公众感到困惑的是赛事数据的“迷局”——不同媒体对张雨曦三围的报道相差竟达30厘米,而组委会解释称“AI评分系统显示肌肉密度高达92分”,这一解释反而加剧了大家的疑虑。公众疑惑:如果“肌肉密度”成为衡量标准,且从视觉上看不到明显的健身痕迹,那么选美赛事的标准和医疗机构的评估有何区别?总导演回应称“坚持标准体现东方女性自信”,这一言论更是让“评委眼瞎”的吐槽声席卷网络。
与此同时,国际小姐辽宁赛区的冠军张倩同样陷入了舆论漩涡。网友将她在省赛和全国赛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后发现,她在台风、镜头感和礼服搭配等选美核心项目上并没有特别出众的表现。许多人质疑“她怎么能成为省赛冠军”,而质疑声迅速从评委偏好、地域差异蔓延到是否存在幕后操作。尽管全国赛冠军赵娜因台风稳定和镜头感好获得了专业认可,但公众的讨论焦点依然集中在辽宁赛区的冠军身上,认为她的表现远未达到大众对“省冠军”的预期。
这两场争议的根本问题,实际上在于大众审美期待和赛事评判标准之间的巨大差距。的确,当代社会提倡身体自爱和审美多元化,反对“白幼瘦”这一单一标准,但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完全颠覆基本的美学共识,包容性也不等于忽视常识。选美赛事的魅力,本应是在公认的审美框架下展示不同风格的美,而不是通过复杂难懂的标准制造话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背后反映出的选美行业公信力危机。近年来,关于“内定黑幕”、“付费参赛”等丑闻频繁曝光,公众对赛事公正性的疑虑不断增加。而“数据模糊不清”、“AI评分作为挡箭牌”等操作,进一步削弱了赛事的专业性和透明度。如今,选美赛事与商业流量的绑定愈加紧密,当话题性被置于审美之上时,赛事便难免沦为自说自话的笑谈。
从斐济环球小姐因投票争议需要官方声明澄清结果,到日本环球小姐因身份问题引发的“能否代表国家”讨论,今年的国际选美赛事似乎总是伴随着“争议”。但无论规则如何变化,审美如何多元,选美赛事最终需要建立在公众能够理解的标准之上。如果不能清晰地回答“美在哪里”“标准由谁决定”,无论多少解释也无法平息质疑,最终只会让“选美”二字失去应有的分量。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