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7日,我们迎来立冬节气。与往年不同,受乙巳蛇年闰六月影响,今年立冬罕见地出现在农历九月十八,形成“九月立冬”的特殊现象。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开始。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盛,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冬时节的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原则。面对今年早到的立冬,我们更需要调整生活习惯,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打好健康基础。
一、起居养生:顺应自然,早卧晚起
1. 调整作息时间:立冬后,白昼渐短,夜晚渐长,作息应顺应“冬藏”规律,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晚上宜10点前入睡,早晨可等太阳出来后再起床,这样有助于养护阳气,固守阴精。适当延长睡眠时间,避免熬夜,保证充足休息,为身体储备能量应对寒冷。
2. 注意防寒保暖:立冬后气温下降,人体易受寒邪侵袭,需特别注意保暖。头部、颈背部和脚部是最易受寒的部位,应重点防护。穿衣应遵循“内薄软、中保暖、外防风”的原则,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随温度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一下子穿得过多导致出汗后受凉。
3. 营造舒适室内环境: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为宜,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感冒。保持适当湿度,防止空气过于干燥,可使用加湿器缓解干燥问题。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播。遇到晴好天气,可适当晒太阳,帮助身体温通经脉,提高免疫力。

二、饮食调养:温补为主,循序渐进
1. 合理进补原则:立冬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但进补需循序渐进,不可骤然大补。饮食应以“温补”为主,适量增加热量摄入,如牛羊肉、鸡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同时注意“滋阴润燥”,多吃白萝卜、百合、银耳等食物,防止冬季干燥引起不适。少食生冷、黏硬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2. 推荐食材与食谱:增加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摄入,为身体提供足够能量。多吃大白菜、菠菜、白萝卜等应季蔬菜,补充维生素,防止冬季维生素缺乏。黑色食物如黑米、黑豆、黑芝麻等有补肾功效,适合冬季食用。可尝试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温补食谱,达到温中补虚、驱寒暖身的功效。
3. 饮食禁忌与注意事项:避免过食辛辣燥热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助燥伤阴。控制盐分摄入,尤其高血压患者饮食宜相对清淡。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适当多喝水,也可多吃含水分丰富的食物如梨、蜂蜜等。三餐规律,早餐吃饱吃好,晚餐适量,避免过量进食加重肠胃负担。
三、运动保健:适度运动,护阳养阴
1. 运动时间与强度:立冬后运动时间应在早晨阳光出现后,以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为宜。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大汗淋漓,以身体微微发热为度。遵循“无泄皮肤”原则,即运动不宜导致大汗,以免阳气随汗液外泄。
2. 推荐运动方式:选择缓和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健步走等。这些运动能够舒展筋骨、流通气血,又不至于过度消耗体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避免在寒冷天气进行户外剧烈运动,注意保暖和适度。可进行室内简单运动,如踮脚、揉耳、搓腰等,促进血液循环。
3. 运动注意事项:避免在气温零度以下和雪天进行户外活动,必要时外出要做好保暖防护。运动前充分热身,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状态,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添加衣物,防止受凉。养成规律运动习惯,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60分钟为宜。
四、情志调养:宁静心神,收敛阳气
1. 保持情绪稳定:冬季万物凋零,光照时间短,容易让人出现情绪低落或抑郁。立冬后情志应当“以藏为主”,不宜大喜大怒,保持平和心态。对待事情平和应对,宠辱不惊,含而不露,有利于阳气潜藏。避免情绪激动、与人争吵,生气动怒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2. 情志调节方法:适当晒晒太阳,阳光有助于改善情绪,缓解冬季抑郁倾向。与亲友交流沟通,分享心情,消除烦闷和低落情绪。培养平和心态,可通过听音乐、养花等愉悦身心的活动调节情绪。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有助于情绪稳定。
结语
面对罕见的“九月立冬”,我们需要在起居上早卧晚起、注意防寒保暖;饮食上温补为主、循序渐进;运动上适度适量、避免过汗;情志上保持平和、收敛神气。顺应自然界闭藏规律,做好敛阴护阳,方能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特殊气候条件下,更需重视养生保健,才能应对早冬带来的健康挑战。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