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从印度成功转移7000亿?大量外资企业退出,莫迪已尝到苦头?(vivo印度建厂) 99xcs.com

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印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4840万台,和去年同期比略微增加了3%。

在排行榜上,小米和OPPO并列第三,靠着970万台的销量,而vivo不仅夺得第一,成绩远远领先其他品牌。

表面上看,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还占据优势,前五名中有四个是中国的,而VIVO更是凭借20%的市场份额夺得了头把交椅。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大家都知道,这实际上是“带着镣铐跳舞”——越来越多的本土化投入在做,但主导权还掌握在印度那边,一旦政策有变,之前多年的布局可能都变成别人的嫁妆。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早在2024年,中文网络上一条关于“VIVO智斗印度政府”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不少自媒体都说,VIVO已经把7000亿印度卢比(大概600亿人民币)成功汇回了国内。

打破了“印度赚钱印度花”的谣言,让那些打算“收割”印度官方的企图变得毫无招架之力。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不过,这看起来挺让人振奋的故事,其实是对实际情况的误解。近年来,随着印度司法程序的发展,VIVO和小米在那边的真实境遇比大家想象中的要危险得多。

得强调一下,7000亿卢比汇出印度这事儿,确确实实发生过,但绝不是VIVO在2024年后玩啥神操作。这个资金的来源,是印度执法局在2022年更新的起诉文件中提到的。

里面明确写着,涉案的钱里,至少有6200亿卢比是在2022年前转出去的,那时候小米被查的事还没闹开。

大部分这些资金都是VIVO印度用来正常采购手机零件的,比如芯片、屏幕啥的。毕竟,身为拥有两个大工厂的手机公司,VIVO在印度是不可能自己制造核心配件的,这些进口支付本来就是商业活动中的正常操作。

印度执法部门早在2022年就以“洗钱”和“逃税”名义,把VIVO的119个账户给冻结了,还冻结了46.5亿卢比的资金。

到2023年10月,执法机关还抓了包括一名中国公民在内的4名员工,到了2024年,指控更是升级,把涉案金额提高到7000亿卢比,比起对待小米的时候,态度可真是不一样啊。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VIVO和小米的难题都得怪印度那严格的《外汇管理法》,这法规规定,所有外资企业都得如实申报外汇的收支情况,要是有一点疏忽,可能就要承担责任,真的是挺严格的啦。

小米的困境源自于被指控“伪报特许权使用费”,虽然公司表示那555亿的冻结资金里有84%是合理支付给高通的专利费,还得到了印度央行的批准,但印度执法机关坚持认为那些属于“进口软件”,所以还得补交税款和罚金。

到2024年,小米财报上的“或有负债”部分还剩下460多亿卢比的受限资金,案件一直在继续听证,但没有明确结论。十年的经营净利润总共才挣了200多亿卢比,一旦输掉官司,不仅白干,还可能还要倒贴钱。

VIVO的主要争议点在于关联交易的披露问题,印度方面怀疑它通过集团控制的海外公司转账付货款、虚报价格来转移利润。虽然VIVO坚持交易是真实的,但因为没把关联关系披露清楚,还是陷入了被动局面。

按法律规定,最高可以罚款三倍,同时没收相关财产,而印度执法机关已评估其“犯罪所得”达到了2024亿卢比。

为什么中国企业明知道有风险,还不愿意退出印度呢?其实,这里面藏着实际的利益和之前投入的成本难以放弃的现实情况。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从2022年到2025年,VIVO在印度市场的份额已经涨到了差不多20%,到了2025年第三季度,更是夺得了销量第一的位置。印度作为全球前三的智能手机市场,本土品牌几乎难以跟上竞争节奏,前五名里有四个都是中国品牌。这种“蓝海”市场,真让企业舍不得放离开。

更别说,沉没成本可是挺高的:VIVO在北方邦的那家工厂,总共投资超过400亿卢比,占地219英亩。就算有人说它在和塔塔集团谈出售股权,印度当局可绝不会让资金在案子还没搞定之前就跑出去。

这种“骑虎难下”的局面,归根结底跟中企早期对印度风险估计不够有关,把国内的经验照搬到印度,结果低估了那些特殊的国情。

印度社会对外来投资一直抱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一方面又渴望借鉴东亚的模式去吸引资金,另一方面却用“惩罚”手段逼迫外资技术转让,搞“国产化”。

虽然手机产业的出口额从3亿飙升到110亿美元,取得了大跨步,但到2025年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还没有明显改善。

2025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情况变得更凶了:2024-2025财年的净FDI从101亿美元大幅缩水到3.53亿美元,跌幅高达96.5%。而在5月,更是创下了耻辱的记录:净FDI只有3500万美元。

对技术进步至关重要的绿地投资,2024年只剩下1000多个,富士康那项190亿美元的芯片厂项目,几乎要泡汤了。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印度用“关门打狗”的招数对待中企,虽然短期内可能在某些行业带来一点儿好处,但也把那些能真正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长线投资给吓跑了。莫迪从经济数字上看来,恐怕已经尝到了一些苦头。

VIVO那所谓的“胜利大逃亡”其实不过是自媒体的一场空想,几百亿卢比的固定资产和每年不断增加的利润,说不定都成了随时可能爆炸的财务雷区,就像小米一样,随时有可能引发风暴。

命运的恩赐从来不会白白掉下来,小米和VIVO在印度的奋战,既反映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代价,也成为印度制造的一个鲜明写照。

这场拉锯已经持续了三年,也早就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公平又稳固的环境,再吸引人的市场也可能变成陷阱。而仅仅靠“收割”外资来凑数增长,终究难以推动真正的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