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最新访谈:透露“系统重构”野心!(马斯克最新访谈视频) 99xcs.com

智能算法时代,“信息茧房”正在不断加厚;传统知识平台也常常囿于偏见与更新滞后的困局……而马斯克在近期的访谈中,透露出一种近乎“重构”的野心,试图从根本上打破这些僵化的系统。

在访谈中,他从X平台的Grok算法革命,谈到即将量产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再到被重新定义为“星辰供电”的太阳能战略,系统阐述了未来的技术路线。

从这一系列布局中可以看出,马斯克所推动的已不仅是一场技术迭代,更是一场关乎人类认知方式、移动形态与生存逻辑的变革。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X平台算法:从“信息投喂”到Grok的精准匹配

访谈中,主持人指出,X 平台目前用户共同体验,或许是 “被算法绑定”——点击一条明星动态,时间线就被同类内容占据;关注多个活跃用户,低频创作者的内容则彻底消失。

马斯克直言,这并非算法的 “恶意”,而是新旧系统迭代中的必然问题——团队正在逐步移除旧版Twitter所使用的“启发式算法”。

为实现“个性化”与“多样性”的平衡,X平台正在推进两套关键方案:

针对“关注页面被高频发帖用户垄断”的问题,Grok AI将主动筛选出关注列表中的“最有趣内容”,使那些低频但优质的用户获得应有曝光。未来,“关注”标签将不再仅是简单的时间倒序排列,而是经由AI判断生成的“你最想看到的内容”。

目前,Grok每日处理约1000万条核心内容,未来将扩展至覆盖多语言的1亿条全平台内容。该系统首先对内容进行分类与理解,再将其与用户兴趣进行匹配。这一过程预计需要5万至10万台服务器提供算力支持。

更值得期待的是,Grok将实现“语义搜索”功能——用户可使用自然语言提问,系统自动匹配相关的文字、图片与视频内容,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关键词搜索模式。

算法变革的深层目标,是服务于“真相”。

如今,X平台上几乎每一条非广告帖子都附有“Grok图标”,用户点击即可获取深度分析:包括核查信息来源、拆解论点逻辑,甚至可要求Grok执行尽职调查。

马斯克的愿景十分明确:“让X成为地球上最卓越的真相来源,这里不仅有多元观点,更有社区笔记与Grok的双重验证机制。”

Grokipedia:颠覆维基百科的AI真相纠错者

在信息过载且充满偏见的时代,马斯克试图用 Grokipedia 打破维基百科的 “权威垄断”。

访谈中,他直言维基百科的三大缺陷:信息稀疏且过时、被匿名编辑操控、存在明显意识形态偏见—— 而 Grokipedia 的目标,是成为 “更中立、更准确、信息量更大” 的知识新载体。

其颠覆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AI驱动的“真相最大化”机制

Grok首先学习“批判性思维”方法,随后遍历维基百科的100万篇热门文章,通过对比全网信息进行纠错,并补充“被遗漏的背景”。以人物传记为例,维基百科可能仅罗列争议事件,而Grokipedia则会加入其职业成就,使描述更为全面。其核心能力在于“拆解论证”:将复杂观点分解为基本公理,进而判断其真实性与逻辑一致性,推导出结论的合理性。

动态更新与多媒介融合

尽管Grokipedia目前仍处于0.1版本阶段,但已实现“实时更新”,远胜于维基百科的“月更模式”。未来,在接入“Grok Imagine”功能后,用户查询“打领带”时将生成演示视频,搜索“化学反应”则会呈现动态分子模型。“文本+视频”的多媒介融合,将使知识传递更为直观高效。

自下而上打破信息垄断

上线初期,谷歌搜索将“Grokipedia”自动联想为“维基百科”,但马斯克并未急于干预。他相信“用户会用脚投票”。果不其然,随着越来越多人发现其内容的准确性与全面性,Grokipedia已被广泛引用于各类网站与社交平台,推动其搜索排名持续上升,从而逐步打破维基百科“少数人控制内容”的困境。

收购“推特”三周年:从治理混乱到言论自由破笼

2022年万圣节,马斯克带着“紧急采购”的水槽闯入推特总部。这一充满荒诞色彩的细节,成为重构这家社交巨头的起点。

三年后回望,他所打破的不仅是推特的低效运营,更是互联网平台长期形成的“言论管制”惯性。实施了打破“言论牢笼”的系列举措:

解封账号与消除影子封禁

三年前,特朗普、乔丹・彼得森等知名账号被永久封禁。马斯克接手后不仅解封这些账号,还揭露了“信任与安全团队”的秘密工具——通过将特定内容推送至“谷歌搜索第二页”(用户极少浏览的区域),实现“隐性管制”。而此前公司高管曾公开宣誓否认“影子封禁”的存在。

“推特文件”透明革命

马斯克向记者开放全部内部邮件与Slack记录,曝光了“FBI与推特的勾结”——80名FBI特工专门提交“内容删除请求”,深度干预平台审核机制。这些真实数据虽遭到部分人士质疑,却让“信息透明”的价值愈发凸显。

社区笔记的共识机制

与传统的“单向审核”不同,X平台的“社区笔记”需由“历史立场相悖的用户达成共识”,才能被标记为“准确”。更重要的是,其代码与数据完全开源,任何人都可以追溯每一条备注的生成过程,从根本上杜绝“平台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这场变革产生了显著的“多米诺效应”:X平台打破审查惯性后,其他社交平台不得不跟进放松管制——“它们突然意识到,之前的做法再也藏不住了。”

特斯拉与AI:Robotaxi明年量产,100吉瓦算力革命

在重构信息生态的同时,马斯克也在积极推进交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特斯拉Robotaxi将于2025年第二季度正式量产。这款“无方向盘、无踏板”的车型,将成为“自动驾驶时代”的重要里程碑。

马斯克指出:“目前生产的Model 3和Model Y,其实早已具备自动驾驶能力——摄像头隐藏在后视镜、转向灯、B柱等位置,只是外观保持常规设计。”

而专门设计的Robotaxi,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细节:避免车队集中拥堵超级充电站、判断“褪色残疾人车位”是否可用、与机场服务器对接实现“自动支付送客费”等。

这些挑战的背后,是特斯拉在AI算力领域的宏大布局:

如果特斯拉车队规模达到1亿辆,每辆车提供1千瓦算力,总规模将达100吉瓦——远超当前所有超算中心的总和。而且,车辆自带电源与散热系统,无需额外建设基础设施。马斯克对比人脑能效时指出:“人类高级思维仅消耗10瓦能量却能构建文明,而当前AI超算动辄消耗百兆瓦,效率差距巨大。”

2025年底前,特斯拉将在奥斯汀部署超过500辆无人出租车,在湾区部署上千辆,全面测试“全场景自动驾驶”,覆盖从城市道路到机场送客,甚至包括“狭窄车位判断”“高峰期调度”等复杂场景。

但马斯克始终保持谨慎态度:“任何事故都会成为全球头条,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他对特斯拉董事会“25%投票权”的诉求也源于此:“如果我可能被轻易踢出局,就不会冒险去打造Optimus机器人大军。”在他看来,25%的投票权是平衡“创新”与“制衡”的最佳比例。

OpenAI的背离与能源未来:从开源初心到太阳能“星辰供电”

马斯克对“真相”的执着同样延伸至AI领域——他最初创立OpenAI,旨在建立“开源、非营利”的组织,以制衡谷歌在AI领域的垄断。

然而如今,这家公司却转变为“封闭、营利”的模式,甚至将“Open”曲解为“对所有人开放”,而非“开源”。

“这是最大的讽刺。”马斯克直言,查看OpenAI早期网站,可以清晰看到其反复强调“开源非营利”的承诺。

但在团队发现“AI能赚钱”后,便彻底背离了初心。如今,中国开源AI模型正走在全球前列,而特斯拉Grok仍坚持开源路线——“我们的模型真正可用,而非OpenAI那种‘损坏的遮羞布’。”

马斯克对能源未来的判断上:面对关于“气候变化”的极端观点(要么完全否认其存在,要么声称“地球五年内将被淹没”),他给出了理性而平衡的答案——“50年窗口期”,既不危言耸听,也不轻视问题。而解决之道,并非核聚变,而是太阳能。

他用科学数据反驳“核聚变更优”的观点:“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其能量是地球万物总和的十亿倍以上。天上已有免费的‘超级反应堆’,我们何必在地球上造‘小太阳’?”太阳能的可行性,有着坚实的硬数据支撑:

每平方公里太阳能功率密度可达1吉瓦,市售电池板效率已达25%-26%。在土地利用率80%的条件下,每平方公里可输出200兆瓦电能,理想条件下日发电量可达1吉瓦时,足以支撑大规模能源需求。

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材料是硅(来源于沙子),磷酸铁锂电池的核心成分是铁(占地球质量的32%)、磷和碳——这些都是储量极其丰富的元素。特斯拉官网明确证实:“仅依靠太阳能和电池,就能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原材料不存在短缺问题。”

马斯克甚至建议将“太阳能”改名为“星辰供电”(Star Power):“这是恒星的力量,命名更具格局。”在他看来,人类文明的未来,必然走向“卡尔达肖夫等级II型文明”(能够掌握恒星能量),而太阳能正是迈向这一目标的第一步。

结语:马斯克的 “系统重构” 野心

从 X 平台的信息分发革命,到 Grokipedia 的知识权威重构,再到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与能源布局,马斯克的每一个动作都在 “拆解旧系统,搭建新规则”。

他用三年时间将推特从 “效率低下的舆论工具” 转变为 “言论自由的平台”,用 AI 打破信息偏见,用太阳能对抗传统能源垄断。

正如他在访谈中所说:“X 的目标是成为地球上最卓越的真相来源,特斯拉的目标是加速可持续能源转型 —— 这些不是孤立的项目,而是一个整体:构建一个信息透明、能源清洁、出行智能的未来。”

接下来,随着 Robotaxi 的量产、Grokipedia 的迭代,以及 Optimus 机器人的推进,马斯克的 “系统重构” 还将持续 —— 无论争议如何,他都在推动科技向更开放、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