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数控转台案例(数控机床沈阳) 99xcs.com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制造业发展的自媒体人,我时常会去了解一些工厂里的实际生产案例。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关于辽宁地区某家工厂应用数控转台的故事。希望通过这个具体的例子,能让大家对这类设备在现实生产中的作用有一个更直观和清晰的认识。

数控转台,简单来说,是数控机床上的一个关键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带动工件在加工过程中进行精确的旋转或分度,从而让机床能够在多个角度上对工件进行切削。这对于加工一些形状复杂、需要多面作业的零件来说,几乎是不可或缺的。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案例中数控转台所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改变。

1.案例背景:一个亟待解决的加工难题

我所了解的这家工厂,主要生产的是机械设备中的一些基础结构件。其中有一类箱体零件,需要在四个侧面以及顶面上进行钻孔和铣削加工。在引入数控转台之前,他们的传统做法是:操作工人先在一个方向上完成加工,然后手动将工件从夹具上卸下,调整一个方向重新装夹,再进行下一面的加工。

这种做法存在几个明显的不足。首先,效率较低。每一次重新装夹都需要花费时间,一个零件加工完五面,需要重复装夹四次。其次,精度难以保证。每次手动装夹都可能产生细微的误差,这些误差累积起来,可能导致不同加工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出现偏差,影响零件的装配和使用。最后,对操作工人的技能要求和劳动强度都比较高。

2.技术选型:为何选择数控转台

面对上述问题,工厂的技术团队开始寻求解决方案。他们评估了多种方案后,最终决定为其中一台立式加工中心配上一台国产的数控转台。他们选择的这台转台是来自辽宁本地一家专业制造商的产品。

做出这个选择,主要是基于几点考虑:

一是功能匹配。这台数控转台能够实现360度的精确分度,并且可以与现有的数控系统进行通讯集成,实现联动控制。这意味着,机床的程序可以直接控制转台的旋转角度,实现自动化加工。

二是精度需求。该型号转台的回转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能够满足他们对于箱体零件的位置公差要求。

三是成本考量。相较于进口品牌,本地产品在购置成本和后续的维护服务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投入的rmb在工厂的可承受范围内。

3.实施过程:从安装调试到稳定运行

设备到位后,接下来的工作是安装与调试。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工厂的工程师与转台厂家的技术支持人员一同进行了以下几项关键工作:

*机械安装与校准:将转台牢固地安装在机床工作台上,并精确校准其中心高和水平度,确保其回转轴线与机床的坐标轴保持正确的空间关系。

*电气连接与参数设置:完成转台驱动器与机床数控系统之间的线路连接,并在系统参数中设置好相关的代码,使机床能够识别并控制这个“新伙伴”。

*程序修改与优化:对原有的加工程序进行大幅修改。将原本分散在多个程序文件中的单面加工程序,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包含转台分度指令的程序。在程序中精确插入转台的旋转指令,使工件在加工完一个面后,自动旋转到下一个预设角度。

*试切与验证:使用试件进行实际加工测试,测量加工完成后的零件各面尺寸和位置精度,根据结果微调程序和补偿参数,直到完全符合图纸要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优化,这套配备了数控转台的加工单元终于进入了稳定运行阶段。

4.应用效果:效率与精度的提升

根据工厂后续的反馈,引入数控转台后,在几个方面看到了积极的变化:

*加工效率的提高:最直接的变化是减少了工件装夹的次数。对于前述的箱体零件,从原来的五次装夹减少到一次装夹完成所有五面的加工。这使得单个零件的整体加工时间缩短了约三分之一。操作工人只需在开始时装夹好毛坯,启动程序,加工结束后取下成品即可,中间无需干预。

*加工精度的稳定:由于避免了多次装夹带来的定位误差,零件各加工面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得到了更好的保证。产品的一次交验合格率有了可见的提升。

*劳动强度的降低与技能要求的转变:操作工人从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中部分解放出来,可以有更多时间关注设备运行状态和产品质量。同时,对工人的技能要求也从熟练的手动操作,转向了对数控程序和自动化流程的理解与监控。

5.总结与思考

这个来自辽宁的案例,是制造业中一个相当典型的技术应用场景。它展示了通过引入像数控转台这样的功能性部件,对现有生产环节进行自动化改造,从而带来效率与质量改善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的成功应用离不开前期的充分评估和后续的细致调试。选择与加工需求相匹配的设备型号,确保其与现有系统的良好集成,以及操作与编程人员的能力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数控转台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它的价值在于如何被有效地运用以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这个案例也反映出,当前许多制造企业正在通过类似的、务实的技术改进,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身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对于我们观察制造业发展而言,关注这些发生在车间里的具体而微的变化,或许比追逐宏大的概念更能触摸到产业的真实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