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走进超市,会发现曾经被摆在显眼货架的自热锅,现在被挤在角落,贴着“买一送一”“五折清仓”的标签,却依旧少有人问津。

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个号称“懒人救星”的速食产品,还能让年轻人熬夜抢购,甚至朋友圈里全是“加水15分钟,吃上热乎饭”的打卡视频。
从“全网疯抢”到“打折甩卖”,自热锅到底经历了什么?就连高铁都对它“亮红灯”。
从军粮到网红爆品,它靠“新鲜感”收割年轻人
很多人以为自热锅是近几年的“新玩意儿”,其实它的“老祖宗”能追溯到上世纪。

早年间,自热技术最早由比利时和荷兰研发,初衷是为军队提供便捷军粮。
当时的设计很简单,就是两个金属罐子,大罐子装主食,小罐子放配菜,利用生石灰遇水发热的原理,让士兵在没有火和电的野外,也能吃上热饭。

而中国消费者真正接触到自热锅,还要等到2015年,这一年,社交媒体迎来爆发期,朋友圈里开始刷屏“自热锅开箱”视频。
不用火、不用电,倒点冷水就能冒热气,15分钟后就能吃到热乎的火锅、米饭,这种“新奇体验”瞬间抓住了年轻人的眼球。
短短两年时间,自热锅就从“小众尝鲜品”变成了淘宝热搜品类,打开购物软件,麻辣火锅、番茄牛腩、梅菜扣肉饭,各种口味的自热锅让人眼花缭乱。

再加上“懒人必备”“加班神器”的标签,很多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纷纷下单,一时间,自热锅成了年轻人餐桌上的“新宠”。
2017年,自热锅市场迎来“重量级玩家”,海底捞这些线下火锅连锁巨头,纷纷推出自家品牌的自热火锅。
凭借线下门店积累的口碑,这些产品一上线就卖爆了:牛肉片、毛肚、宽粉,配料比早期产品丰富不少,价格从15元到38元不等,正好契合了上班族“想吃火锅又没时间出门”的需求。

而真正把自热锅推向“顶流”的,是一个叫蔡红亮的人,说起蔡红亮,很多人可能没听过,但他创办的另一个品牌你一定熟悉 —— 百草味。
2016年,蔡红亮把百草味卖给好想你,套现9.6亿,手握巨额资金的他,看中了自热锅的潜力,一口气砸了5000万,创办了“自嗨锅”品牌。

作为“零食界老兵”,蔡红亮太懂年轻人的喜好了,他把自嗨锅定位为 “年轻群体专属速食”,喊出“不是所有自热锅都叫自嗨锅”的口号,一边请网红拍短视频种草,一边找明星代言。
甚至在2026年一口气赞助了6档综艺节目,什么《乘风破浪的姐姐》《青春有你》等热门综艺里,都能看到自嗨锅的身影。
靠着密集的营销,自嗨锅很快成了“网红顶流”,2019年双十二当天,仅用10分钟就卖出5000万,全年营收突破10亿。

看到自嗨锅的成功,其他品牌也开始跟风入场,疫情的爆发,更是给自热锅市场添了“最后一把火”。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狂欢”并没有持续太久,自热锅市场突然急转直下,从供不应求变成了库存积压,曾经的“香饽饽”,一夜之间成了“烫手山芋”。
一年亏3亿,自热锅为何“凉”得这么快?
2026年自嗨锅营收9.58亿,净亏损1.52亿,2026年营收微涨到9.9亿,亏损却扩大到3.18亿,一年亏掉3亿。

2022 年营收直接跌到8.2亿,虽然靠着砍营销费实现了盈利,但销量却一路下滑,再也回不到巅峰时期。
整个自热火锅市场更是 “寒意十足”,曾经火遍全网的自热锅,为何“凉”得这么快?
说到底,还是产品经不起推敲,而且性价比低也是是压垮它的第一根稻草。

去过超市的人都知道,一盒自热锅价格在15元到38元之间,看似不贵,但打开后你会发现,食材少得可怜。
素菜锅一般143克,里面只有海带宽粉豆腐皮,男生根本吃不饱,女生也只能勉强垫肚子,牛肉锅标称320克,里面还包含底料和油包,实际能吃的肉没几片。
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一盒牛肉自热锅,食材成本顶多15元,加上加热包和包装,总成本也就20元,剩下的10多块钱,全是营销费和渠道费。

对比一下,同样的价格能买5-6桶泡面,分量更足,味道也更稳定。要是点外卖,30多块钱能吃到一份有肉有菜的正经快餐,比自热锅划算多了。
除了性价比低,自热锅的“口感”也让消费者失望,很多人反映,自热米饭用的是“重组大米”,把大米粉加水搅拌后压成米粒形状,加热后黏糊糊的,没有一点米香,嚼起来也没嚼劲,跟正常米饭差远了。
自热火锅的食材更是一言难尽,青菜加热后烂糊糊的,肉吃起来有股蜡感,豆腐不入味,香菇干瘪,土豆碎成渣,闻着还偶尔有股工业塑料味,吃一次就不想再吃第二次。

更让人头疼的是“操作麻烦”和“安全隐患”,自热锅的操作步骤虽然简单,但实际使用中,倒水时容易烫手,开盖时热气会烫脸,吃的时候又太烫嘴,全程都得小心翼翼。
雪上加霜的是,资本也开始“撤场”,早期进入的投资者,看到市场降温,纷纷套现走人,一些品牌的估值甚至直接清零。
更可怕的是,在2024年11月20日,自嗨锅创始人蔡红亮就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涉及金额为1125.07万元,实际上,这已经是自嗨锅母公司第5次成为被执行人。

如今超市里的自热锅虽然打着“打折甩卖”的旗号,甚至有些品牌“买一送一”,但依旧少有人问津,曾经被资本捧上天的“千亿赛道”,如今成了速食行业里的“边缘品类”。
回顾自热锅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的爆火更多是“借了时机的东风”,但风口总会过去,当新鲜感消退,消费者回归理性,产品的“硬伤”就暴露无遗:性价比低、口感差、安全隐患多, 这些问题,都让自热锅难以长久留住消费者。
对于自热锅行业来说,如今的“降温”未必是坏事,它让整个行业从“疯狂炒作”回归理性,也让企业开始反思:想要长久发展,不能只靠营销和流量,更要在产品上下功夫。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