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硕
刘家成导演的电视剧《生万物》播出后,热度不减。该剧将原著铅灰色基调提亮,以生活流的形式实现了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轻巧破题。在活跃的讨论和深切的共情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位导演扎根生活的艺术坚守和文化自觉。
在年代戏中打捞现实主义精神,在以小见大中深刻观照现实,是刘家成导演作品的一贯追求。他擅长塑造一群有血有肉有“缺口”的小人物,并将他们的命运沉浮化作时代变迁的微观镜像。《情满四合院》里的傻柱表面混不吝,实则善良仗义;《正阳门下》的韩春明,从收废品到成为收藏家,靠的是一种讲仁义、能吃亏的大气和局气。这些作品不回避问题与矛盾,而是真实再现泥淖中人物充满主动性的奋争;不刻意营造合家欢结局,而是以家庭叙事挖掘中国人淳朴清亮的生命质地,给人光明和希望。这些人物形象也许不像一些剧集那样把人拍得漂漂亮亮,却是美的,由内而外散发着光芒。这种美学追求源于萃取生活的本质真实,让每一个故事不仅味儿浓,而且味儿正。
创作中,刘家成注重对地域文化的真实复刻与深度挖掘,并将其融入人物的塑造,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执导的“京味剧”中。《情满四合院》用黑白映衬的极致手法彰显人物分量与品质,通过那些亲密无间、非血缘的社会关系,观众看到了一个个斗嘴但不撕裂、有个性却又相濡以沫的个体和家庭。由此,四合院和胡同从单一的物理空间上升为情感共同体,那些热乎乎的日子与人,暗合了当下人们的情感刚需。
地道的方言、俚语与逼真的场景、服装、道具,让空间与人物同声同气,年代和地域也不再只是浮光掠影的背景板,而是呼吸着、流动着的生命,是孕育人物的文化土壤。《芝麻胡同》《情满九道弯》《正阳门下小女人》,这些把地名嵌入剧名的作品,充溢着烟火气息和角色情趣。它们根植于特定地域文化,以普通民众为主角,用温情与幽默观照社会变迁。透过这些人和事,一个现代中国的来时路清晰可见。
诙谐幽默的创作表达,是刘家成的拿手好戏,也是他导演风格独树一帜的标识。他总是对人物投以温热的目光,让幽默与温情互为表里,使或宏大或厚重的题材轻盈落地,在笑声中与观众“对上暗号”。《高粱红了》将“京味儿”移植并融入艰苦卓绝的战争背景,以克制的温存和喜感化解战争残酷,作品也因此走向深刻。他早年执导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作品,凭借深厚文化底蕴支撑的语言艺术,以及寓庄于谐的讽刺内核,打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且更贴合现代语境的故事。这正是该系列作品能够经得起反复玩味、做到常看常新的关键所在。
一个擅长市井生活题材的导演,同样能拍好战争题材和历史题材,其秘诀就在于始终如一的人文关怀——无论是胡同还是战场、朝堂,都展现“人”的温度,这也是刘家成作品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同时,刘家成导演作品中蕴含的批判性,恰似为我们求证历史真相画出的一条辅助线,让我们得以更真切地鉴往知来。在此次《生万物》的创作中,他摒弃那种按阶级分配“德行”的脸谱化人物塑造模式,而是以人性的显微镜,深入探查旧中国农村的社会肌理。费左氏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将错就错,封四卖村求荣自食恶果,其中固然有个体原因,但观众透过每个小人物的“挣不脱”,窥见了那个“吃人”社会和制度的“逃不掉”。从不同人物命运的漩涡中揭示国民性和历史演进逻辑,剧集的现实主义力度也由此更加彰显。
多年来,刘家成还不断跳出舒适区,《海天雄鹰》《向阳而生》等现代剧被纳入他的作品版图。他把脉当下年轻人的观剧节奏,让作品既保留传统的厚重,又不失现代的灵动。这种固本开新的精神,为短视频时代的长剧集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这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使他的创作拥有了扎入地底的根须和沉甸甸的分量,万物由此而生,故事由此而真。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