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百年一遇的“晚重阳”,做好3件事秋冬少生病(今年是百年一遇的青蛇年,我连家里的垃圾袋都换成了) 99xcs.com

  今年的重阳节落在公历10月29日,恰在霜降节气之后,较往年明显偏晚,形成了独特的“晚重阳”气候特征。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寒意一日浓过一日,正是流感、呼吸道疾病和慢性病高发的“多事之秋”。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有意识地做好以下3件事,能有效提升身体正气,防病于未然,让整个秋冬季节更加平安康健。

一、适时添衣,恪守“背暖、肚暖、足暖”三原则

“晚重阳”后气温波动显著,早晚凉意袭人。此时穿衣并非越厚越好,而应讲究“适时”与“重点”。尤其要保护好三个关键部位:背部、腹部和足部。

中医认为,背部是人体阳经汇聚之地,一旦受寒,极易损伤阳气,导致感冒。保持背部温暖,可为全身提供良好的阳气支持。腹部,特别是肚脐,皮下脂肪薄,最容易受凉。腹部受寒不仅会引发腹痛腹泻,对女性而言还可能加重宫寒。至于足部,素有“寒从脚起”之说,因为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保暖性能差。每晚用温水泡脚20分钟左右,直至身体微微发热,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全身的御寒能力。因此,一件背心护住背腰,不穿露脐装,及时换上包覆性好的鞋袜,是秋冬之初最简单有效的防病措施。

久久小常识(www.99xcs.com)™

二、早睡晚起,避免晨间寒露侵袭

随着白昼缩短,黑夜延长,我们的作息也应顺应自然,做出相应调整。《黄帝内经》早已提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养生之道。到了“晚重阳”所在的深秋,则可以逐步过渡到“早卧晚起,以待日光”。

“早睡”有助于阴精的收藏,为身体积蓄能量;“晚起”也并非日上三竿,而是等到太阳出来,晨间的寒气与湿露消散后再进行户外活动。尤其对于习惯晨练的老年人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过早出门,空气中寒气过重,不仅容易受凉,寒冷的刺激还可能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心脑血管的负担。将锻炼时间安排在上午9点至10点阳光和煦之时,既能避开污染高峰,又能利用温暖的阳光振奋阳气,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三、调养情绪,多晒太阳以解“悲秋”

秋风萧瑟,万物凋零,人难免会产生凄凉、低落的“悲秋”情绪。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日照时间的减少会影响大脑中血清素的分泌,这与情绪调节直接相关。

此时,主动进行情绪调养至关重要。最有效且免费的方法就是多晒太阳,特别是在午后时分,于阳光下散步约30分钟。阳光不仅能驱散心中的阴霾,还能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这对于钙质吸收、提升免疫力都大有裨益。此外,培养一些安静的室内爱好,如听听舒缓的音乐、与亲友畅谈、进行轻柔的太极或瑜伽练习,都有助于保持心神安定,避免因情绪波动导致气机紊乱,从而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状态。

结语

节气的变换,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养生提示。在这个特别的“晚重阳”,用心守护好身体的温度、睡眠的节律与内心的平和,便是为健康筑起最坚实的屏障。让我们以从容之姿,迎接秋冬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