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分享的是:2025传感器产业研究报告
报告共计:93页
2025传感器产业全景:智能时代的“万物之眼”,国产替代正加速突围
在数字经济与智能科技深度融合的今天,传感器作为“万物互联之眼”,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手机的人脸识别、智能手表的健康监测,到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的环境调控,其背后都离不开这一“数据采集源头”的支撑。深企投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5传感器产业研究报告》,全景展现了全球及中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态势,揭示了这一关键领域的市场格局与国产突破方向。
传感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转换器”,能将温度、压力、光强等物理量转化为可传输的电信号,核心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信号处理电路构成。经过多年发展,传感器技术已历经三代迭代:从早期依赖结构参量变化的“结构型”,到利用半导体特性的“固体型”,如今已进入集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于一体的“智能型”阶段。其中,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是智能传感器的核心代表,凭借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等优势,正逐步取代传统传感器,成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主流选择。
从产业链来看,传感器产业呈现“上游核心、中下游配套”的格局。上游以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等关键原材料,以及敏感元件、MEMS芯片等核心元器件为主,这一环节技术壁垒高,占据产业链主要价值,国际龙头如博世、意法半导体等普遍采用“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实现设计、制造、封装全链条可控;中游为传感器模组组装,将上游元件整合为可直接应用的模块;下游则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制造、医疗电子等终端领域,其中消费电子是中国传感器最大应用场景,2023年市场规模达862.1亿元,占比23.7%,压力传感器则以17.8%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最主流的传感器品类。
市场规模方面,全球传感器产业正保持稳步增长。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约2269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突破55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4%;中国市场增速更为迅猛,2023年规模达3644.7亿元,同比增长14.9%,预计2026年将增至5547.2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15%。值得关注的是,智能传感器作为高端细分领域,增速远超行业平均——2023年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492.5亿美元,中国达1435.2亿元,且两者近三年复合增长率均超过11%,机器人、新型消费电子、智能驾驶等需求成为主要驱动力。
不过,全球传感器市场仍由美日欧企业主导。博世、索尼、意法半导体、霍尼韦尔等国际巨头,凭借技术积累和全产业链优势,垄断了高端传感器市场。数据显示,在常用的2万余种传感器中,中国仅能提供6000余种,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比例更是高达90%。国内多数传感器企业仍以“组装模式”为主,通过采购国际巨头的MEMS芯片和敏感元件进行封装测试,缺乏核心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例如,即使是国内MEMS传感器出货量领先的歌尔微电子、瑞声科技,其产品中也大量依赖英飞凌等企业的芯片,自主设计产品尚未成为主力。
尽管整体面临“大而不强”的挑战,但国内传感器产业在部分细分领域已实现突破。在MEMS传感器领域,歌尔微电子凭借MEMS麦克风产品跻身全球前11强,2026年全球市场份额达32%,超越楼氏电子成为全球第一;图像传感器领域,韦尔股份旗下的豪威科技以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第三,在手机、汽车等场景的中高端市场逐步替代索尼、三星;汽车雷达领域,速腾聚创、华为、禾赛科技等企业2024年占据国内乘用车激光雷达近90%的装机量,打破了国际厂商的早期垄断。
从产业分布来看,中国传感器产业呈现“东南沿海集聚”特征,江苏、广东、浙江三省2022年MEMS产业规模占比超50%,其中江苏凭借167所高校、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发资源,成为国内传感器产业创新高地。同时,国内已建成11个MEMS中试平台,如上海嘉定“超越摩尔”平台、苏州纳米城MEMSRIGHT平台,通过工艺标准化和设备共享,将企业研发成本降低40%,培育出敏芯微、纳芯微等上市企业,为国产传感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
展望未来,传感器产业将朝着“更微型、更智能、更集成”的方向发展。全球MEMS晶圆产能正加速向12英寸过渡,单位成本可降低30%以上;先进封装技术如3D堆叠封装,将实现多芯片的高度集成;AI与传感器的融合则让设备具备更强的自主感知与处理能力。对于中国而言,随着12英寸MEMS晶圆产线的投产、中试平台的完善,以及在消费电子、智能汽车等下游市场的需求拉动,国产传感器在高端领域的替代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有望在“万物智联”的浪潮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93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