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充电宝可能要过时了!” 据蓝鲸科技报道,被业内称为 “史上最严” 的《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已基本定稿,预计 12 月公示后,2026 年 6 月正式实施,现行 3C 认证届时将全面失效。这场覆盖整机、线路板、电芯的全方位升级,将直接淘汰七成现有产能,也让普通消费者的充电安全与使用成本迎来根本性变化。

新规的严苛性体现在三大核心领域的数十项改进中。整机层面最直观的变化是 “溯源化”,外壳必须清晰标注 “建议使用寿命” 和代工厂全称,彻底终结 “三无” 充电宝的生存空间 —— 此前市场上超四成劣质产品因无溯源信息,出现安全问题后消费者维权无门。线路板的 “可视化” 要求更具革新性,强制配备 LCD 屏幕或联网 App,实时显示电池健康度、充放电次数等核心数据,让用户能精准判断充电宝是否 “超期服役”。
电芯作为安全核心,测试标准堪称 “极限挑战”。针刺测试本是锂电池安全的 “生死关”,新规进一步提升热滥用测试条件至 135℃持续 60 分钟 —— 这一温度远超夏季汽车中控台的最高温度,过充电测试电压也提高至规定值的 1.4 倍,相当于模拟极端误操作场景。要知道,此前抽检数据显示,近六成充电宝起火事故源于电芯过充或高温失控,新规正是直击这些痛点。

行业洗牌已提前拉开序幕。七成产能面临淘汰的核心原因是中小厂商难以承担技术升级成本 —— 满足新规需新增电芯筛选、高温测试等专用设备,单条生产线改造费用超千万元。而头部企业已抢先布局:安克创新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符合新标的电芯,ATL、比亚迪等巨头的样品已通过新版安规测试,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升。
对消费者而言,“成本上涨” 与 “价值升级” 将形成平衡。制造成本预计上涨 30%,但终端价格涨幅可控 —— 新规下产品循环寿命从 300 次跃升至 600 次以上,按每年充放电 50 次计算,使用寿命可从 6 年延长至 12 年,单位使用成本反而下降。更重要的是安全保障升级,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数据显示,符合新规的样品在模拟测试中起火率为 0,较现行标准下降 92%。
从 “能用” 到 “安全耐用”,充电宝行业的这场变革早已势在必行。新规落地后,消费者选购时认准 “建议使用寿命 + 代工厂信息 + 健康显示” 三大标识即可避坑。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