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来,干净的走(干干净净了) 99xcs.com

哎哟,这事儿啊,得说说。陈佩斯,这个名字最近又成了舆论的焦点,不是因为他想火,而是因为一部他打磨了十年的戏《戏台》上映了。这爷们儿,都71岁了,又成了“英雄”,各种象征意义都往他身上贴。但咱们得聊聊,褪去这些标签,陈佩斯和他的艺术世界是不是更真实呢?

说起来,“陈佩斯被央视封杀”的传言,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但老爷子早就澄清了:“哪有什么封杀,当年是他自己不想玩了。”这次电影上映,他又被塑造成了对抗体制的符号。但这样的解读,是不是太狭隘了?

三十年前,陈佩斯就在全国观众面前讽刺权力与资本,现在七十高龄再度出手,难道只是为了批判那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吗?《戏台》中的三个细节,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更深层的思考。

首先得说说“思玥的爱”。这位金啸天的死忠粉,在电影中和三个男人有过亲密接触。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在讽刺她的虚伪与攀附。但影片结尾,新大帅进城,炮火连天之际,观众四散逃命,剧院里仅剩的几位听众中,却有思玥的身影。当她不再需要为保命而谄媚任何“霸王”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显露了爱的纯粹。陈佩斯借这一角色,实则讽刺了体制对人的异化。在一个唯霸王是尊的系统中,人性与艺术被绞杀,只剩下一种爱——对权力的爱。当权力更迭,真正的热爱才得以显现。

再来说说“规矩”。影片中,“规矩”是重复最多的台词之一。表面上看,这是对以权力碾压艺术的批判,但影片的深度远不止于此。片中,谁最爱讲规矩?恰恰是破坏规矩的人。不懂规矩的人也爱讲规矩。大嗓儿对戏班规则了如指掌,谁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髯口、拜什么神,一清二楚。可一上台,动作颠倒,唱腔含混,连基本的下马动作都不会。懂规矩不等于懂艺术,但学规矩却最容易让你显得懂艺术。这何尝不是对现实的映射?互联网大厂的话术,体制内的潜规则,无不如是。

最后得说说“虞姬的抉择”。许多人可能错过了电影的彩蛋:新大帅进城后,凤小桐独自走出城门,衣衫不整,发丝凌乱,显然是遭新大帅侮辱。她毫不犹豫地走向桥头,纵身一跃。随后,片尾曲响起,戏继续唱。总有新的大帅,新的霸王,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一个虞姬而停下。其实,她在舞台上完成自刎动作的瞬间,凤小桐就已经死了。她是电影中最纯粹的角色,也是妥协、牺牲最多的角色。无论身旁是真霸王还是假霸王,她都坚持自己的专业。霸王们可以死得轰轰烈烈,而她的死,却冷冷清清。但陈佩斯选择以凤小桐作为整部电影的落幕,意味深长。在他眼中,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为了对抗什么,而是终其一生,“干净地来,干净地走”。

陈佩斯不需要被神化,也不需要被悲情化。他的价值不在于他对抗了什么,而在于他坚持了什么。《戏台》的深刻,不在于它讽刺了什么,而在于它呈现了什么。当我们不再将陈佩斯简化为某种符号,或许才能理解他与《戏台》的真正价值:在权力更迭的洪流中,在规矩林立的迷宫里,依然有人坚持艺术的纯粹与人格的完整。这不正是陈佩斯自身的写照吗?远离喧嚣,回归舞台,用作品说话。在这个人人都急于站队、贴标签的时代,能够“干净地来,干净地走”,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境界。